辽宁光影:中国行主题影片展映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好的,我明白您想要一篇关于电影评论分析的自然流畅的文章。不过您似乎没有提供具体的影评原文让我分析。那我就以最近热议的《奥本海默》为例,带您看看专业影评人是怎么拆解这部电影的。咱们不搞那些刻板的总结,就聊聊这部电影到底有哪些值得说道的地方。
说到《奥本海默》,这片子可太有意思了。诺兰这次玩了个大的,把原子弹之父的故事拍得跟悬疑片似的。基里安·墨菲那张棱角分明的脸往镜头前一杵,都不用说话,观众就能感受到奥本海默内心的煎熬。有个细节特别绝——当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时,墨菲演的那个表情,先是狂喜,紧接着就变成恐惧,最后定格在一种空洞的茫然,把”我现在到底创造了什么”的复杂心态全写在脸上了。
这片子的叙事结构特别诺兰,三条时间线来回跳,但神奇的是居然没把人绕晕。黑白画面代表斯特劳斯的视角,彩色部分是奥本海默的回忆,这种视觉设计聪明得很。我特别喜欢听证会那场戏,镜头在封闭的房间里来回推拉,把政治审讯拍出了窒息感,看得人后背发凉。配乐也绝,低频震动音效像是原子弹爆炸前的倒计时,每次响起都让人坐立不安。
说到演技,小罗伯特·唐尼演的斯特劳斯真是意外之喜。以往看他都是钢铁侠那种张扬角色,这次演个阴鸷政客,几个眼神就把”我表面微笑其实想弄死你”的状态演活了。还有听证会上那场爆发戏,突然拍桌子怒吼那段,影院里观众都被吓一激灵。不过也有影评人吐槽女性角色塑造太单薄,比如奥本海默妻子凯蒂,除了酗酒和发火好像没别的记忆点,这倒确实是诺兰的老毛病了。
技术层面这电影堪称教科书级别。IMAX胶片拍摄的核爆场面没用任何电脑特效,诺兰团队真的用化学方法模拟出了迷你核爆效果。最震撼的是爆炸时的慢镜头,先是一片死寂,然后光波像海浪一样扩散,最后才是震耳欲聋的声浪——这个声画不同步的处理太妙了,完美还原了真实核爆的物理现象。有物理学家看完说,这可能是电影史上最接近真实核爆的影像。
主题上这片子比诺兰以往作品都沉重。它不是在讲”我们怎么造出了原子弹”,而是在问”造出原子弹之后人类该怎么办”。有个情节特别扎心:奥本海默在演讲时产生幻觉,看到听众的脸皮肉脱落,这个超现实画面把科学家的负罪感具象化了。结尾处他和爱因斯坦的对话更是细思极恐,当爱因斯坦说”现在你们已经打开了这个盒子”,镜头切到一连串的核爆试验录像,这种处理比直接说教高明多了。
不过这片子也不是没缺点。三个小时的片长对膀胱是个考验,中间大段的政治听证会戏码可能会让期待大场面观众犯困。而且对曼哈顿计划的技术细节交代得有点简略,非理科生可能看不懂他们到底在实验室忙活啥。有历史学家指出,电影美化了奥本海默某些行为,比如他对共产主义同僚的态度其实比电影里更暧昧。
现在想想,这部电影最厉害的是它把历史事件拍出了现代感。奥本海默在听证会上被追问”你爱国吗”的场面,跟现在社交媒体审判简直异曲同工。当银幕上出现”我们不是在做武器,是在争取和平”这种台词时,影院里好几个人都在苦笑——这种讽刺放到俄乌冲突的背景下简直不要太应景。
要说观影建议的话,最好别看手机,这片子信息量太大,错过五分钟可能就连不上戏了。还有,别看网上那些”核爆场面多震撼”的营销,这电影真正的爆点都在文戏里。个人觉得最值得回味的是奥本海默获奖那场戏,全场起立鼓掌时他站在台上眼神失焦,背景音渐渐变成人群的尖叫声——这种用声音代替画面的心理描写,比任何爆炸场面都更有冲击力。
(字数统计:约10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