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达拉》:援疆电影全国献映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戈壁滩上的白色诗篇:《阿克达拉》如何用棉花讲述中国故事
六月的烈日炙烤着新疆广袤的棉田,银白色的棉桃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就在这个收获的季节,电影《阿克达拉》——哈萨克语意为”白色的原野”——将于6月21日在全国银幕上绽放。这部改编自”五个一工程”获奖小说《援疆干部》的作品,用镜头语言在戈壁与绿洲之间,编织出一段跨越时空的援疆故事。
李雪健饰演的老一辈援疆人顶着风沙,在荒芜的戈壁滩上划下第一道犁沟。镜头里,他皲裂的手指摩挲着干涸的土壤,这个特写让观众仿佛能感受到西域阳光的灼热。当年这些开拓者带着简陋的农具和满腔热血,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边缘,硬是让棉苗扎下了根。影片中有个令人动容的细节:老援疆人用搪瓷缸子省下水浇灌棉苗,自己却干裂的嘴唇渗出血丝。
时光流转,吴军饰演的新一代援疆干部接过接力棒。与父辈不同,他手里拿着的不再是锄头,而是装有农业App的智能手机。无人机在棉田上空划出优美的弧线,智能滴灌系统让每株棉花都能喝饱水。但科技没有冲淡人情,有个场景特别打动人:当地维吾尔族老农起初对”铁鸟”喷洒农药将信将疑,直到看见虫害真的被控制,激动地拉着技术员的手说”亚克西”。这种带着泥土味的互动,比任何口号都更能体现民族交融。
棉田不仅是经济作物,更是情感纽带。电影中有个诗意的长镜头:哈萨克族少女在棉海里奔跑,雪白的棉桃与她鲜艳的艾德莱斯绸裙摆交织成流动的画卷。导演张忠特意选用4K高清摄影,让每一帧都像古典油画——龟裂的土地上萌出的新芽,暮色中归家的采棉人剪影,这些画面都在诉说生命的坚韧。特别是丰收时节,不同民族的群众一起弯腰采摘,笑声在棉田里荡漾,这时候镜头慢慢升高,变成航拍视角,广袤的白色原野上,彩色的头巾和帽子像散落的花朵。
两代援疆人的隔空对话催人泪下。年轻干部在父亲当年住过的地窝子前驻足,泛黄的日记本上写着:”今天又刮沙尘暴,刚种的棉苗全埋了。但小阿依古丽送来了馕,她说叔叔吃饱了才有力气种棉花。”这个细节折射出援疆事业最动人的内核——它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各民族互相温暖的见证。影片后半段,当初的小女孩已经成长为村里的技术能手,教大家用手机控制灌溉系统,这种传承比棉花的丰收更让人欣慰。
从点映场的反响来看,观众最被打动的恰恰是这些”不刻意”的瞬间:维吾尔族大娘给援疆干部口袋里塞核桃的狡黠笑容,孩子们在棉垛间捉迷藏的笑声,暴雨夜大家合力抢收棉花的紧张场面。没有说教,但每个人都能看懂——这片白色原野上生长的不仅是经济作物,更是像棉花一样柔软又坚韧的情感。
当银幕上出现现代新疆棉田的航拍镜头,阡陌纵横的绿色与星罗棋布的白色构成大地艺术,观众会突然理解片名的深意。”阿克达拉”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意象——像棉花般纯洁的情谊,像原野般开阔的胸怀,以及像白色一样能包容所有光谱的共生智慧。6月21日,不妨走进影院,让这部充满泥土芬芳的电影告诉你:为什么一朵棉花能承载如此厚重的家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