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浙派电影描绘生态文明与历史画卷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钱塘江边的史诗:当血肉之躯对抗滔天巨浪
“轰——”一声巨响,十米高的浪头砸向刚刚垒起的土堤,上千人三个月的心血瞬间化为乌有。这是电影《潮》中最震撼人心的场景之一——1969年冬季,萧山人民第三次围垦失败的真实再现。镜头缓缓扫过瘫坐在泥浆中的农民们,他们布满冻疮的手里还攥着断裂的麻绳,眼神里却看不到丝毫退缩。
这部3月11日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的浙产电影,用近乎残酷的写实手法还原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缺衣少食的萧山农民硬是靠着手挑肩扛,在钱塘江入海口展开了三十多次大规模围垦。银幕上反复出现的画面极具冲击力:数百人排成长龙传递石料,妇女们跪在冰水里打桩,暴风雨夜众人用身体压住草垫护堤…这些镜头没有任何特效加工,却比任何灾难大片都更令人屏息。
导演采用了独特的冷色调处理。当潮水吞没堤坝时,画面突然转为黑白,只有飞溅的浪花保持着刺眼的惨白。这种表现主义手法让人想起《老人与海》中老人与马林鱼搏斗的经典段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平远发现”潮汐之树”的超现实场景——月光下,一棵被潮水冲刷得只剩骨架的老树突然发出幽蓝光芒,仿佛在向人类展示自然的奥秘。这个充满神话色彩的意象,暗合了影片对”精卫填海”等传说的致敬。
方言对白可能是观影的最大障碍。片中老支书动员群众时说的那句”阿拉萧山人,骨头硬过钱塘江”(我们萧山人,骨头比钱塘江还硬),在字幕翻译中很难传达原汁原味的铿锵力道。同样流失的还有劳动号子的韵律感,比如打夯时唱的”十二月花名”,银幕上能看到村民们额头的青筋随着节奏跳动,但方言歌词的感染力确实打了折扣。
与常规主旋律影片不同,《潮》没有刻意美化”人定胜天”的豪情。有个细节令人难忘:当新围的五千亩滩涂终于长出绿苗时,老农民却抓起一把土忧心忡忡地说:”盐碱太重,秧苗活不过霜降。”这种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在同类题材中相当罕见。影片结尾处,已经白发苍苍的围垦者站在现代化农业园区前,画外音平静地陈述:”2003年起,杭州开始实施湿地保护工程。”这种不回避历史局限性的处理,反而让”围垦精神”更具穿透力。
在IMAX影厅观看时,钱塘江潮的声效设计堪称一绝。起初是隐约的闷响,像远处滚雷;接着变成千军万马奔腾的轰鸣;当潮头拍岸瞬间,座椅都随之震动。这种沉浸式体验让人真切体会到,当年那些拿着简陋工具的农民,是在用怎样的勇气对抗自然伟力。有个镜头久久萦绕在脑海:暴雨夜里,众人手挽手组成人墙阻挡决口,闪电照亮的一张张脸上,分明闪烁着某种宗教般的虔敬。
或许正如北大李道新教授所言,这部电影最大的价值在于”突破了征服自然的简单叙事”。当银幕上出现2010年卫星地图——那片曾经沧海变桑田的围垦区,如今又部分恢复为湿地时,观众会突然理解导演的深意:人类与自然的角力从来不是非黑即白,那些失败与妥协的痕迹,同样是文明进步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