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1994》插曲:陈粒演绎青春岁月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陈粒的歌声在影院响起,我仿佛回到了1994年的艺术学院
“你看过那个新动画电影没?就是讲90年代艺术学院的。”朋友在微信上问我。我愣了一下,《艺术学院1994》?听名字就带着股怀旧的味道。6月21日上映那天,我特意买了早场票,没想到影厅里坐满了和我一样想找回点什么的中年人。
银幕亮起时,最先抓住我的是那些画面。导演刘健用中国画风勾勒出的校园场景特别真实——掉漆的画架、沾满颜料的调色板、琴房里磨损的钢琴踏板。海报上那个黑板画框的设计简直绝了,我仿佛闻到了当年画室里松节油的味道。董子健配音的张小军一开口,那种略带沙哑的声线立刻让我想起美院宿舍上铺的兄弟。
故事发生在南方一所艺术学院里。张小军整天泡在画室,白客配音的郝丽丽总抱着吉他坐在天台。黄渤配的那个总爱讲人生大道理的食堂大叔特别逗,每次出场都惹得全场大笑。但笑着笑着就笑不出来了——看到张小军因为买不起进口颜料偷偷兑水时,后排传来几声很轻的叹气。仁科配的那个总说”艺术不能当饭吃”的学长,简直和我记忆里某个老师重合了。
最戳心的是那场雨戏。郝丽丽在琴房弹唱《奇妙能力歌》,窗外的雨把她的倒影打在张小军的画布上。陈粒的歌声响起来时,银幕上开始放老照片,就像翻旧相册一样。我旁边的大姐突然开始抹眼泪,她后来说那是她大学时最爱听的歌。导演太会选歌了,那个邮票形式的MV现在还在我脑子里转。
影片里到处都是90年代的细节:宿舍墙上贴着的摇滚乐队海报、公用电话亭前排的长队、用饭票换来的汽水瓶。但讲的烦恼特别现代——张小军纠结要不要接商业插画的活,郝丽丽在考乐团和做原创之间挣扎。有个镜头是他们坐在天台上看流星,郝丽丽说:”我们以后会不会变成自己讨厌的大人?”全场静得能听见爆米花袋的窸窣声。
散场时听见两个大学生聊天:”那个总画不完的毕业创作太真实了,我现在论文就是这样…”突然明白为什么宣传主打”青春返场”。这电影神奇的地方在于,虽然讲的是美术生音乐生的故事,但每个工作过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网上有人说”像是补全了我缺失的青春记忆”,确实,那些没说出口的告白、没坚持的梦想,在电影里都得到了某种安慰。
现在想起最后那个长镜头还会鼻酸——毕业展上,张小军的画被摆在角落,但阳光正好照在上面。镜头慢慢拉远,整个展厅像褪色的水彩画。这大概就是导演说的”用动画做现实主义”,没有夸张的剧情转折,就像我们真实的青春,平淡里藏着惊心动魄。
回家的路上单曲循环着《奇妙能力歌》,路过美院时看见几个学生拖着画箱走出来。突然很想像电影里那样,对年轻的自己说声:”别怕,你的选择没错。”这大概就是好电影的力量,它让你在别人的故事里,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