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闪网盘 电影资讯 《瞭望》学习专栏:弘扬中华生态文化精髓

《瞭望》学习专栏:弘扬中华生态文化精髓

《瞭望》学习专栏:弘扬中华生态文化精髓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老祖宗的生态智慧,今天还能用吗?
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去田里,他总说”看天吃饭”,那时候不懂,现在想想,这不就是最朴素的生态智慧吗?最近看了部讲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片子,突然发现咱们老祖宗留下的那些”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大道理,还真不是随便说说的。
《瞭望》学习专栏:弘扬中华生态文化精髓 -1
片子一开头就挺震撼的,用无人机航拍的镜头带着观众从黄土高原飞到江南水乡。画外音说,中华文明五千年没断过,跟咱们懂得跟自然打交道有很大关系。考古学家在良渚遗址发现的水利系统,四千多年前就能防洪灌溉;都江堰到现在还在用,李冰父子当年”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口诀,跟现在的生态工程原理居然出奇地一致。有个老农对着镜头说:”我们种地讲究不违农时,啥时候播种啥时候收割,那都是跟着二十四节气走的。”
说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影片没讲大道理,而是拍了几个真实故事。在陕北,退耕还林后光秃秃的山头重新绿了起来,放羊的老汉现在当上了护林员;在浙江,小时候游泳的小河又变清了,岸边的老茶馆重新开张,老板说现在年轻人也爱来这儿喝茶看白鹭。最打动我的是云南一个少数民族寨子,他们祖传的”神山圣湖”禁忌保护了大片原始森林,现在成了生态旅游打卡地,村民们既保住了传统又赚到了钱。
《瞭望》学习专栏:弘扬中华生态文化精髓 -2
影片中间放了段挺有意思的动画,把中国生态思想演变演成了”穿越剧”。原始社会时期,先民们给太阳、河流磕头祭祀,虽然不懂科学,但知道敬畏自然;到了农耕时代,《齐民要术》里教人怎么轮作休耕,《吕氏春秋》警告”竭泽而渔”的后果,这些可不就是最早的可持续发展观嘛。转折出现在工业化时期,片子用了老胶片效果,展现五十年代”战天斗地”的场景,浓烟滚滚的工厂和光秃秃的山头交替闪现,配上当时广播里”人定胜天”的口号,现在看着真让人揪心。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影片跟着环保工作者的镜头,拍到内蒙古草原上安装了智能监测系统,牧民手机能收到草场承载量的提醒;长江十年禁渔后,江豚又回来了,科研人员拍到它们跃出水面的画面时,监测船上所有人都欢呼起来。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在贵州侗寨,年轻人用直播卖货,背景必须是寨子里的古树和梯田,因为”这样流量才好”,弹幕里都在夸”这才是真正的原生态”。
影片后半段专门讲了少数民族的生态智慧。苗族的”议榔”制度规定砍一棵树要种十棵,傣族的”垄林”信仰保护着村寨水源林,这些习俗现在都写进了村规民约。有个藏族学者说:”我们转神山不单是信仰,更是让草场能轮休的科学方法。”在新疆喀什,老手艺人用传统方法制作土陶,不用电窑烧制,虽然产量低但零污染,法国设计师专门来找他们合作,说这是”最纯正的低碳工艺”。
最让我意外的是影片里说的几个现代案例。山东某企业把《考工记》里的环保理念写进了ISO标准,德国客户特别认这个;浙江小镇复原古代”桑基鱼塘”系统,结果养出来的鱼卖得比普通鱼贵三倍。高校教授在片子里演示了个实验:按照《天工开物》记载的方法处理造纸废水,效果居然比某些现代工艺还好,就是成本高了点。
影片结尾没喊口号,而是跟拍了几个普通人的日常。北京白领坚持自带餐具上班,她说”不是买不起外卖盒,就是觉得老祖宗惜物的习惯不能丢”;成都茶馆里,老人们用短视频平台教年轻人辨认野菜,点赞最高的评论是”这才是舌尖上的中国该有的样子”;青海湖畔,生态管护员更登扎西每天巡湖时都会念几句藏族谚语,翻译过来大意是”爱护湖泊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
看完这片子,我突然明白爷爷那辈人为什么总说”做事要讲天理良心”。这些流传千年的老话里,藏着我们跟自然相处的密码。现在常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实早就在祖辈的生存智慧里了,只不过我们现在要用科学方法把这些智慧重新擦亮。就像影片里那位修复古建筑的老师傅说的:”老房子能屹立几百年,是因为古人盖房子时就想着让子孙后代也能住。”生态保护不也是这个理儿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秒闪网盘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yingshijun.com/29810.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