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淇执导《女孩》片段 入选釜山电影节主竞赛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女孩》作为演员舒淇首次执导的长片作品,将镜头对准上世纪80年代中国台湾基隆的市井生活,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段关于成长、创伤与渴望的少女叙事。影片由白小樱饰演主角林小丽,林品彤饰演李莉莉,歌手兼演员9m88则突破性地出演母亲阿娟一角,共同构建起这个充满情感张力与时代印记的女性故事。
影片主线围绕着少女林小丽的内心世界展开。她生活在一个压抑且缺乏光亮的家庭环境中,内心充满迷茫与困顿,渴望逃离现实的灰暗。这一逃离的契机,出现在一只流浪猫的引领之下。通过这只猫,她偶然发现了另一个女孩李莉莉的存在。李莉莉与她截然不同,活得自在、奔放,仿佛身上自带光芒。林小丽在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可能性和世界的斑斓色彩,这种对照不仅推动剧情发展,更成为她内在觉醒的象征。
然而,林小丽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却不经意触动了母亲阿娟深埋心底的创伤。影片透过细腻的闪回与情绪交织,揭示出阿娟年轻时期同样经历过压抑与挣扎,她未能实现的梦想和无法摆脱的命运,如同阴影一般延续至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母女二人的命运因此形成微妙而悲哀的映照——都渴望挣脱束缚,却都被原生家庭的重量所牵制。这种代际之间的情感纠葛与心理拉扯,成为影片最动人的核心冲突。
影片真正引人深思的,是对“原生家庭”这一主题的深刻探讨。无论家庭是温床还是牢笼,其影响力贯穿人的一生。《女孩》并没有简单地将母亲塑造为反面角色,而是以充满同理心的视角,展现她也曾是一个受伤的“女孩”,她也困在自己的命运里无法脱身。这种处理方式模糊了受害者与施加者的边界,更真实地反映出家庭关系中常见的复杂情感——爱、控制、失望与依赖常常并存。
正如许多现代女性所经历的童年现实那样,原生家庭可能带来难以磨灭的精神印记。这些看不见的伤痕不仅影响她们与家人的关系,更常常阻碍她们与自我达成和解。影片中林小丽与母亲阿娟之间的沉默、试探和微弱却始终存在的渴望,正是这种心理现实的艺术映射。它让观众看到,成长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更是一场与过去不断对话、甚至搏斗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女孩》在国际影坛获得了高度关注。它入选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将在此进行全球首映,同时亦入围釜山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这不仅是对舒淇转型导演的肯定,也反映出世界电影界对亚洲女性题材及成长叙事的持续兴趣。影片以地域特有的时代氛围——80年代基隆的港口气息、市井生活的细节,结合普世的情感主题,构建出一个既具体又具有共鸣的故事空间。
在视听语言上,从已知信息可推测影片很可能采用温和而略带忧郁的影调,以区别林小丽现实世界的沉闷与她所向往世界的鲜活。猫作为意象不仅推动剧情,更可能象征自由、灵性与不可控的命运流动。而舒淇作为演员出身的导演,尤其注重角色内心世界的刻画,表演调度和情感细节预计将成为影片的显著亮点。
这部电影不只讲述一个女孩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结构下女性共同命运的缩影。它不提供简单的解答或宣泄,而是带领观众走进一段错综复杂的情感历程,让人看到黑暗中的微光、创伤下的温柔,以及成长过程中那些无法言说却至关重要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