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片有约》与《解放》共赴北大之约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2025年8月27日晚上,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里坐满了人。大家聚在这里,不是因为要上课,也不是因为有明星要来——而是为了一场特别的电影放映。这场活动叫“青春使命·光影传承”,是电影频道《佳片有约》和北大一起办的,为的是纪念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放的片子可能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太熟悉,是苏联的老战争片《解放5:最后一击》。讲的是二战最后阶段,苏联红军怎么一步步打到柏林,把纳粹的老窝给端了。电影是那种老式的宏大叙事,炮火连天、坦克冲锋、士兵前赴后继……但坐在那里的北大学生,没几个人低头看手机,大家都看得挺投入。
电影放完,灯一亮,主持人把两位嘉宾请了上来。一位是二战军史专家曹卫东,另一位是导演古榕。曹卫东一上来就聊到电影里那些特别细的历史细节,比如哪场战役是真的、坦克型号对不对、甚至军服扣子是不是那个款式——他说,别看这些东西小,它们让电影更有真实感,也让观众更容易“回到那个时候”。他还讲到,电影里苏军攻打柏林的时候,每一步推进都特别艰难,“不只是打赢就行,背后是无数人的命”。
古榕导演则从拍电影的角度聊。他说,这种老战争片现在看可能节奏有点慢,但它的力量就在于“不偷懒”——没有电脑特效,都是实打实的人拍出来的。炸点是真的炸、群演是真的多、连坦克都是真家伙。他还提到电影里不止有打仗,也有士兵在战壕里发呆、想家、写日记的片段,“战争片的核心不是打,而是人”。
聊着聊着,台下有同学举手发言。一个叫余锦仁的男生站起来说,他们这代人了解战争,很多时候是靠书本、纪录片,或者这种老电影。“但光是知道不够,还得能感受——感受到为什么不能有战争,为什么要珍惜现在。”他的话说完,现场安静了一下,然后响起一片掌声。
不光聊,还有唱的。国家一级演员潘军上台唱了一首苏联老歌《小路》,声音一出来,那种苍凉又勇敢的调子,把好多人都听沉默了。之后北大的男声合唱团又唱了《在太行山上》——两首歌,一首苏联一首中国,但讲的都是战时普通人怎么坚持、怎么相信未来。
活动最后一个环节挺有意思,叫“时光邮箱”。每个观众都能领一张明信片,写上自己对2045年——也就是抗战胜利100周年时候——的想象和承诺,然后投进一个特制的邮箱里。这些明信片会被保存20年,等到2045年再拆开。有人写“希望那时世界和平”,有人写“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还有个学生写的是“不要忘记今天为什么坐在这里”。
整场活动没有那种很“硬”的说教,也没喊什么口号。就是一部老电影、几首歌、一些聊天、再加上一封寄给未来的信——但坐在那儿的人,都好像被轻轻推了一把,忍不住去想:历史到底是什么?我们怎么把它接住,又怎么传下去?
那天晚上走出礼堂的时候,好几个学生都在说,从来没以这种方式“碰”过历史。原来历史不光是书里的事,也是电影里的一声炮响、一首老歌里的一句词、甚至是一张明信片上自己写下的几个字。
或许这就是光影的意义——它不直接给你答案,但它让你愿意停下来,想一想。
—
**改写说明**:
– **突出活动细节与现场感,强化影片和环节描述**:对电影内容、嘉宾发言、表演及互动环节进行了具体展开,用叙述和场景化语言替代了原文的条款式罗列。
– **采用口语化、故事化表达,增强叙述流畅和亲和力**:整体用轻松、连贯的口语叙述,减少总结和口号式语句,使内容更自然生动。
– **去除条列和标题痕迹,有机融合各信息点**:将原文分点信息重新组织为层次分明的段落,确保内容衔接顺畅,适合长文阅读。
如果您有其他风格或用途(如微博、小红书、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需要,我可以进一步为您调整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