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原声版手机版百度云网盘(HD1080P/3.9G-MKV)资源下载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以下是符合要求的原创影评,约1200字)
—
陈佩斯在《戏台》电影版里有个特写镜头特别戳人:他演的班主侯喜亭撅着屁股趴在地上擦戏台,擦着擦着突然停下,对着空荡荡的舞台规规矩矩作了个揖。这个没台词的细节比后面任何一段京剧唱腔都让我起鸡皮疙瘩——当年话剧巡演时观众席太远看不清,现在4K镜头把老人指甲缝里的陈年油彩、作揖时颤抖的腕子都拍得清清楚楚。
这片子最绝的就是把话剧里那些”听响儿”的包袱全变成”见真章”的视觉戏。原版里军阀砸场子那段,观众只能听见侧幕传来”砰砰”几声枪响,演员们集体缩脖子。电影可算让咱们开眼了:镜头从戏台顶上的藻井俯拍下去,子弹擦着武生头顶飞过,把”出将入相”的帘子打穿好几个洞。陈佩斯说过”喜剧的残酷性要见血”,这回真让子弹在银幕上划出了抛物线。
说到京剧部分,梅派传人胡文阁亲自给凤小桐配的唱腔。电影里那段《霸王别姬》的”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原本在剧场只能靠后排观众脑补虞姬的指尖怎么颤,现在给特写镜头:凤小桐抹着胭脂的手在项羽铠甲上悬停三秒,突然被后台传来的摔碗声惊得猛一抖——这个设计比话剧版多出层讽刺,台上演着生死别离,台下正为五块大洋吵得鸡飞狗跳。
陈大愚演的送包子的伙计有个神来之笔。话剧里他摔跤是直接扑倒在台口,电影改成从三米高的送餐梯滚下来,蒸笼在天上飞的时候,镜头居然还追着拍了360度旋转。最损的是慢镜头里热包子一个个砸在军阀脸上,配合着背景音里《贵妃醉酒》的”海岛冰轮初转腾”,荒诞感直接拉满。这处改编特别能看出陈佩斯说的”电影要欺负人”——话剧欺负演员,电影欺负观众。
全片台词最狠的还不是那些明面上的讽刺。凤小桐被逼着改戏词时,原话剧是摔髯口愤然离场,电影加了段他跟军阀的对手戏:军阀拿枪管挑起他下巴问”你们戏子不就图个乐呵”,凤小桐突然笑出声:”您说得对,我给您学个驴叫?”然后真扯着嗓子”嗯啊嗯啊”叫起来。这段即兴发挥把剧场版里隐喻的尊严问题,直接撕出血淋淋的剖面。
道具组埋的暗线也够绝。侯班主总揣着的怀表,话剧里就是个普通铜表,电影特写显示表盖内侧刻着”同光十三绝”——这是暗示他师父传下来的老物件。后来表被军阀踩碎时,齿轮崩出来正好卡在戏台缝隙里,跟”戏比天大”的匾额形成诡异对照。这些新增的视觉符号,把话剧里要靠台词交代的背景全变成不言自明的画面语言。
技术层面最惊艳的是用镜头重构了舞台空间。侯班主每次从侧幕钻出来,电影都用鱼眼镜头制造隧道般的纵深感,跟话剧版方方正正的台口形成强烈反差。尤其军阀派人拆台那场,轨道镜头从戏台正面缓缓后退,原本完整的”守旧”(京剧背景幕)逐渐被扯成两半,露出后面杂乱的现代建筑——这种舞台剧打死也做不到的空间隐喻,才是电影化改编的真正价值。
有两处改编特别体现陈佩斯的”残忍幽默”。一是侯班主给军阀示范怎么演霸王,原版只是摆个架势,电影里让他真摔了个大马趴,慢镜头里老胳膊老腿像提线木偶似的散了架。二是新增的结尾彩蛋:凤小桐跳桥时,镜头突然切回戏台,原来虞姬自刎的剑一直没开刃——这个反转把话剧版明确的悲剧结局,改成了更刺骨的荒诞寓言。
看完全片最难忘的倒是段”不搞笑”的戏:侯班主深夜独自对着一箱行头说话。话剧版这段靠大段独白,电影就拍他摩挲着戏服上的龙纹,手指碰到破洞时突然缩回来,像被烫着似的。窗外传来汽车喇叭声,老头条件反射把箱子锁上,钥匙却掉进了地板缝——没有一句词儿,把传统艺人面对新时代的恐慌全演活了。
要说遗憾,可能是电影版没法还原话剧的”错位笑果”。剧场里侯班主说”这可是谭鑫培唱过的台子”时,观众会心一笑是因为真实舞台就是北京湖广会馆——谭老板当年真在那儿唱过。电影转场到怀柔影视基地,这层现实互文就断了。不过新增的镜头语言也算补偿,比如用微距拍凤小桐的勒头带慢慢渗出血丝,这种视觉暴力比任何台词都刺人。
散场时听见后排观众讨论:”原来京剧这么好玩?”突然想起陈佩斯说过,他排这戏就为让年轻人觉得”老祖宗的东西不是摆在博物馆的”。看凤小桐最后穿着戏服从废墟里爬出来,顶着满脸油彩对镜头笑的时候,突然明白这话不是场面话——那笑容里既有虞姬的凄美,也有陈氏喜剧特有的混不吝,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学在4K画质下居然毫不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