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美学现代演绎:《乌龙镇》专家研讨京聚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阿年的《乌龙镇》:一场民国青年的黑色寓言
阿年导演说,《乌龙镇》是他三十年导演生涯的总结和突破。这话听着挺重,但看完片子,你大概能明白他为什么这么说。这片子跟他以前拍的那些都不太一样,民国初年的背景,讲一群年轻人怎么在边陲小镇搞实业救国,唤醒老百姓重建家乡。听起来挺正能量的对吧?但阿年愣是把它拍成了一部”黑色寓言电影”,里头全是理想和现实撞得头破血流的戏码。
你得看看那片子里头的画面,跟做梦似的。阿年从宋代山水画里偷师,把皮影戏、装置艺术全给揉进去了。有个场景我记到现在:月光透过纱布照在墙上,人影晃来晃去,跟皮影戏似的,但演的都是镇上老百姓的日常。这哪是普通电影啊,根本就是幅会动的国画。美术指导跟我说,他们特意留了好多空白,就像国画里的留白,让你自己琢磨。最绝的是那些布景,根本不是实拍的,全是搭出来的装置艺术,可看着比实景还真实。
叙事上也玩花样。好好的电影不用,非搞什么章回体,每段戏开始前还有人报幕,演完了演员还集体谢幕。一开始觉得挺出戏,看着看着就明白了——阿年这是要把戏剧和电影拧成一股绳。故事也不是围着一个人转,镇上三教九流都有戏份,卖酒的、教书的、算命的,谁都不是救世主,但少了谁这戏都不对味。
声音设计更是绝了。你正听着地道的云南方言,突然插进来一段洋人的钢琴曲,还没反应过来呢,戏曲的锣鼓点又砸过来。这种混搭放别的片子里准成车祸现场,在这儿居然出奇地和谐,听着听着就觉出民国那种中西碰撞的味儿来了。
这片子最狠的是那些隐喻。表面看是年轻人建设家乡,细琢磨全是在戳现实。里头有个情节,镇上的货币体系突然崩了,富人照样花天酒地,穷人连饭都吃不上。明摆着借古讽今,但处理得特别巧妙,不至于让你觉得是在说教。有个搞电影研究的跟我说,这是”数字时代的新寓言”,既现代又传统,两头都占全了。
业内对这片子评价高得吓人。不是说它多完美,而是敢这么玩的实在不多。完全不用实景,全靠装置艺术搭出一个世界;把传统皮影戏化用得像当代艺术;就连早期电影《孤儿救祖记》那套教化功能,都让它给盘活了。最重要的是,它证明了小成本片子也能玩出高级感,关键得有想法。
看完最大的感受是,阿年这帮人真敢折腾。三十年的导演了,按理说该求稳了,偏要冒险搞什么实验电影。但你要问值不值?看看最后那个镜头——全镇老少举着火把重建家园,火光映在每个人脸上,明明是个虚拟场景,愣是看得人眼眶发热。这时候你就懂了,所谓黑色寓言,底色还是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