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展现中国想象力的窗口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中国电影正在国际舞台上掀起一股令人耳目一新的热潮。今年戛纳电影节上,毕赣导演的《狂野时代》在主竞赛单元拿下特别奖,这部被外媒称为”用胶片编织梦境”的科幻诗电影,让评委们直呼”看到了电影语言的革命”。片中那些漂浮在贵州喀斯特地貌上空的透明鲸鱼,还有主角在潮湿隧道里穿越时空的段落,把法国《电影手册》的记者看得直搓手:”这完全颠覆了我们对亚洲科幻片的想象。”
巴黎中国电影节的开幕夜更热闹。当胡玫导演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里出现贾宝玉戴着VR眼镜读”葬花吟”的桥段时,台下坐着的老外观众居然集体跟着念起了”花谢花飞飞满天”。有个穿着旗袍的法国姑娘散场后还追着问:”林黛玉喝的到底是什么茶?”——这事儿后来被中国留学生拍成短视频,在抖音上火了小半个月。
要说最让老外掉下巴的,还得是《唐宫夜宴》的VR版。在柏林电影节的展映厅里,戴着虚拟现实设备的观众们伸手去摸那些会发光的唐代陶俑,有个德国影评人激动得差点撞到墙上:”这些1300年前的小宫女就在我手心里跳舞!”这片子把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和全息投影技术搅和在一块儿,连好莱坞的视效总监看了都说要”重新认识中国技术”。
其实中国电影走出去早不是新鲜事了。80年代《黄土地》在海外艺术影院放映时,陈凯歌镜头里那些黄沙漫天的画面就让欧洲观众记住了”第五代”。后来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威尼斯拿奖,电影里那些阴森森的大宅院成了老外眼里最地道的”中国味”。到了2002年,《英雄》在北美上映首周就干掉《指环王》拿下票房冠军,纽约时报当时还酸溜溜地写:”李连杰的剑比魔戒更迷人。”
不过现在可不一样了。你看《流浪地球2》在伦敦IMAX影院上映时,英国观众看到太空电梯那段集体鼓掌——他们哪见过中国人拯救世界不是靠功夫而是靠重工业啊?有个剑桥的物理系教授还专门写影评分析片中的行星发动机到底靠不靠谱。更逗的是《消失的她》在东南亚上映时,马来西亚的警察局官推居然发提醒:”看完电影别学男主锁潜水笼”。
数据不会骗人。2018年中国电影总票房第一次超过北美那会儿,《好莱坞报道》用了个特别损的标题:”巨龙吞掉了山姆大叔的爆米花”。现在全球票房前十的榜单里总有两三部华语片挂着,去年《封神第一部》在澳大利亚上映时,悉尼歌剧院门口排队买票的队伍里十个有六个是本地人——他们举着手机查”姜子牙”怎么念的样子可认真了。
要说这里头的门道,法国那个研究中国电影几十年的汉学家白夏教授看得最明白。他在《电影手册》的专访里说:”现在的中国导演太狡猾了,他们给科幻片裹上道家哲学,把悬疑片塞进重庆的立体城市,连动画片都在讲封神榜——你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灌了满脑子中国文化。”这话虽然带着法式调侃,但确实点破了现在的出海策略:用类型片的糖衣裹着文化输出的药丸。
技术这块儿更是弯道超车。《唐宫夜宴》的VR技术让卢浮宫的技术总监专程飞来北京取经,中影集团的虚拟拍摄棚里天天有老外来参观。最搞笑的是《哪吒之魔童闹海》在Netflix上线后,外国网友吵翻了天:”为什么哪吒的混天绫比奇异博士的魔法斗篷还灵活?”
不过要说最意外的文化输出,还得是《狂野时代》在戛纳引发的连锁反应。片中有个贵州侗寨的镜头,结果电影节结束后三个月,那个寨子的民宿预订量涨了四倍——法国人拖家带口跑去体验”毕赣同款梦境”,把当地导游忙得脚不沾地。有个巴黎画廊老板甚至照着电影里的场景,在自己店里搭了个”中国科幻角”,摆满了贵州蜡染和赛博朋克风的混搭装置艺术。
眼下中国电影出海这艘船是越开越稳当。从早年间靠功夫片打天下,到现在科幻、悬疑、动画、文艺片全面开花,连迪士尼的CEO去年在财报会议上都专门提到要”向中国同行学习IP开发”——要知道他们以前可只会说”中国市场很重要”。现在好莱坞大片里出现个中国品牌不再需要刻意特写,就像《奥本海默》里诺兰很自然地让主角喝起了青岛啤酒,这种平常心或许才是文化输出真正的胜利。
记得《流浪地球2》在北美上映时,有个华裔小朋友在影院门口问他爸爸:”为什么这些拯救地球的人长得都像叔叔阿姨?”他爸当时回了句特别妙的话:”因为未来本来就不该只有一种样子。”这话拿来形容现在的中国电影也挺合适——世界银幕上,终于有了带着茅台味儿的科幻,蘸着辣椒油的悬疑,还有泡在龙井茶里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