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1994》新预告:文青迷茫与激情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这部动画片把90年代艺术生的青春画给你看,柏林电影节都坐不住了
“这部电影不是为很多人准备的,但可能是为特别的你准备的。”《艺术学院1994》预告片里这句台词一出来,我就知道这片子不简单。导演刘健用他那支棱角分明的画笔,硬是把1994年南方艺术学院那帮毕业生的故事,画成了今年最让人期待的国产动画电影。
先说这片子的画风,绝对能让你眼前一亮。现在满大街都是三维动画,刘健偏要反着来,用最传统的二维手绘跟你讲故事。预告片里那些线条利落得跟刀刻似的,美术生张小军弓着背在画室熬夜,琴房里郝丽丽弹钢琴时头发丝都在颤动,还有那帮学生骑着二八大杠在校园里横冲直撞的场面,活脱脱就是从90年代老照片里蹦出来的。最绝的是有个镜头,戴志飞蹲在楼道里抽烟,烟雾线条硬得能戳人,把那个年代艺术生的拧巴劲儿全画出来了。
故事发生在1994年这个节骨眼上可有讲究。那会儿正赶上市场经济大潮,画画的、搞音乐的都面临着”艺术能不能当饭吃”的灵魂拷问。预告片里有个场景特别戳心:一帮学生围在破旧教室里争论”什么是真正的艺术”,窗外正对着工地上的塔吊。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现在看都让人觉得胸口发闷。刘健导演是真敢拍,直接把当年艺术生们既要追求理想又要面对现实的狼狈样给端了出来。
人物塑造也够狠。美术系的张小军整天抱着画板不撒手,可画出来的东西老师总说”太前卫”;玩摇滚的戴志飞留长发穿皮衣,在琴房砸钢琴被保安追着跑;音乐系的郝丽丽看起来最乖,结果在毕业晚会上把古典乐改得面目全非。这帮人凑一块儿,简直就是90年代文艺青年的活标本。预告片里有个细节特有意思:张小军为了省颜料钱,把不同颜色的颜料混在一起调出新色,结果被老师骂”糟蹋东西”——这种穷学生的辛酸,现在艺术院校的孩子看了估计都得会心一笑。
这片子能闯进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真不是偶然。老外哪见过这种中国动画啊?没有飞天遁地的神仙,没有卖萌耍宝的动物,就是实打实地画普通人的挣扎。据说评委们看到学生们在昏暗的录像厅里看《霸王别姬》,在夜市地摊上争论梵高到底算不算成功时,都惊着了——原来中国动画还能这么拍!
6月12号放出的”特别想看”版预告片里藏着不少彩蛋。有眼尖的网友发现,有个一闪而过的镜头是学生们传阅《读者》杂志,封面上赫然印着”艺术家要不要下海”的标题;还有食堂打饭场景里,背景广播正在播报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行情。这些细节拼起来,分明就是一部90年代文化变迁的立体教科书。
现在想想,为什么偏偏选1994年?那年中国刚接入国际互联网,摇滚乐开始在地下疯传,美术学院里有人临摹古典油画,也有人偷偷搞行为艺术。预告片里有句台词说得妙:”我们这代人站在门槛上,前脚还在传统里,后脚已经踩进新时代了。”这话放在现在看,居然一点都不过时。
说实话,我挺佩服刘健导演的勇气。在国产动画要么走低幼路线要么搞神话IP的当下,他偏要拍一群纠结的文艺青年,还非用手绘这种费时费力的方式。预告片里那些铅笔线条的质感,水彩晕染的层次,电脑动画根本做不出来。有个长达30秒的手绘长镜头,跟着自行车视角穿过整个美院,梧桐树影斑驳地洒在墙上,看得人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这才是动画该有的温度啊。
距离6月21日上映还有段日子,我已经在盘算着要拉上大学时睡我上铺的油画系兄弟一起去看了。当年我们就像电影里那群人一样,为”艺术到底有什么用”吵得面红耳赤,现在各自成了加班狗和孩儿他爹。预告片最后,毕业散伙饭上不知谁喊了句”别让生活把你们画废了”,突然就有点鼻酸。这电影大概就是给我们这种”特别的人”准备的吧,那些没被现实完全磨平的棱角,到底还是在银幕上留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