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达拉》观影会:张忠导演揭秘创作故事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戈壁滩上的秘密与那抹红领巾飘扬
六月的北京已经热得让人喘不过气,但走进《阿克达拉》的放映厅,扑面而来的却是新疆戈壁的风沙气息。银幕上,李雪健饰演的老援疆干部李怀河正蹲在棉田里,粗糙的手指轻轻抚过一株刚冒头的棉苗,镜头拉远,他身后是望不到边的苍茫戈壁,而脚下这片绿洲显得那么珍贵。
这片绿洲来得不容易。六十年前,第一批援疆干部带着简陋的工具来到这里,在漫天黄沙中硬是开垦出了能种棉花的土地。电影里有个细节特别戳人——年轻的田力(吴军饰)刚到新疆时,当地老乡递给他一碗浑浊的井水,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喝了下去,结果当晚就闹肚子。第二天清晨,他挂着黑眼圈出现在开荒现场,老乡们看着他直乐,从此真正把他当成了自己人。
导演张忠在映后交流时说,这个情节来自真实故事。他采风时遇到的老援疆人告诉他,当年很多人都是这么过来的,”喝不惯硬水,吃不下馕,但慢慢就离不开了”。影片里那些泛黄的老照片、褪色的工作证,都是剧组从真实援疆干部家属那里征集来的。有个画面我记到现在:李怀河从旧皮箱里取出一沓发黄的信纸,每张上面都沾着细小的棉絮,那是他六十年来写给老家却从未寄出的家书。
小女孩阿依古丽是整部电影的钥匙。她总缠着爷爷要听”秘密”,而老人每次都会从铁盒里取出一件小物件——一颗纽扣、半截铅笔、干枯的棉桃。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串联起了两代援疆人的青春。最动人的是那段红领巾的戏:阿依古丽在棉田里弄丢了红领巾,急得直哭,全村人打着手电帮她找。夜戏拍得特别美,无数光点在棉田里流动,最后红领巾挂在了最高的棉株上,在晨光里飘得像面小旗子。
说到棉花,杜少杰在分享会上的话很有意思。她说第一次下棉田时,根本分不清棉桃和真桃子,被当地人笑话了好久。后来她跟着棉农学了三个月,现在闭着眼睛都能摸出棉花的品级。”你们知道吗?新疆的棉花在手里是有温度的,不像机器采摘的那么冰凉。”这话让现场不少观众都伸手摸了摸座位上摆放的新疆棉样品——这是片方特意准备的小心思,影厅里还飘着烤馕和葡萄干的香气。
薛奇说起拍摄时的沙暴仍然心有余悸。有场戏要在十级大风里拍,整个剧组用绳子拴着腰连成一串,摄像机裹了三层保鲜膜。但演老支书的李雪健坚持不用替身,七十多岁的人顶着风沙一遍遍走位,拍完戏服里能倒出半斤沙子。这些细节或许就是电影最打动人心的部分,没有刻意煽情,但每个镜头都能闻到汗水和泥土的味道。
当阿依古丽终于知道爷爷守护一生的秘密时,电影给了个特别克制的处理:老人只是默默把她领到棉田深处,那里立着几十块简朴的木牌,每块上面都刻着名字和年份。没有悲壮的配乐,只有风吹过棉叶的沙沙声。这个场景让我想起张忠导演说的:”援疆人的浪漫是沉默的,就像棉花,看着柔软,内里都是筋骨。”
散场时发现出口处摆着本留言簿,已经写满了好几十页。有年轻人写道:”终于明白为什么爸爸总说新疆是他的第二故乡。”也有小朋友画了幅歪歪扭扭的棉花田,旁边写着”长大了我也要去种棉花”。或许这就是电影最想传递的东西——那些埋在戈壁滩里的青春,终究会通过一个个”阿依古丽”继续生长下去。就像影片结尾,小女孩把爷爷的铁盒埋在新开垦的棉田里,镜头升高,广袤的绿洲上,无数红领巾正在迎风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