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助力基层”——中国文联志愿服务团新疆霍城慰问演出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完美”成为枷锁:从《黑天鹅》看艺术家的自我撕裂
娜塔莉·波特曼在《黑天鹅》里那段镜子前的独舞让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她饰演的妮娜穿着粉色练功服,手指神经质地抽搐着,镜子里映出的那张脸既熟悉又陌生。这个场景简直把追求完美艺术家的内心世界给扒了个精光——你永远不知道镜子对面站着的,到底是天使还是恶魔。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这个导演真是够狠的,他用芭蕾舞团这个金丝笼子,把艺术家的困境给框得死死的。妮娜那个控制狂老妈,往她卧室里塞满毛绒玩具的样子,活像要把28岁的女儿永远钉在童年里。最绝的是那面贴满便签的化妆镜,上面写着”完美”两个字,跟催命符似的。我认识不少搞艺术的朋友,他们工作室里也总挂着这种自我折磨的小纸条。
电影里那些肉体变异的幻觉看得人头皮发麻。妮娜后背抓出的血痕,脚趾甲裂开的特写,还有那截从皮肤里刺出来的黑色羽毛。这些镜头哪是在拍芭蕾舞者啊,分明是把艺术家掏心掏肺的创作过程拍成了恐怖片。记得妮娜在化妆间掰断自己大拇指那个镜头吗?我采访过的钢琴家说,他们赛前紧张到真想这么干。
莉莉这个角色简直是为妮娜量身定制的阴影。那个纹身烟熏妆的姑娘,随随便便就能跳出让妮娜嫉妒到发狂的野性。酒吧那场戏太绝了——莉莉灌妮娜喝酒时,镜头在妮娜的视角和客观视角之间来回切换,你根本分不清哪段是现实哪段是臆想。这种叙事手法跟妮娜逐渐崩溃的精神状态完美契合。
托马斯总监那句”完美不在于控制,而在于放手”简直是当代艺术家的集体困境。妮娜在最后演出时终于捅破那层自我束缚的膜,她嘴角渗着血跳完黑天鹅的段落,让我想起作家朋友说的”有时候得把自己撕碎了才能写出好东西”。这种创作状态哪是什么浪漫传说,根本是玩命。
更瘆人的是妮娜她妈这个角色。那个放弃舞蹈事业的前舞者,把自己未竟的野心全浇灌在女儿身上。她给成年女儿剪指甲的画面,活脱脱是精神控制的实体化。电影里那些突然出现的自画像会转头的小细节,暗示着这位母亲无处不在的监视。多少艺术家就被这样的”为你好”给逼疯的?
《黑天鹅》最狠的地方在于,它把艺术光鲜外表下的血腥味全抖落出来了。谢幕时妮娜腹部汩汩冒血的伤口,跟她在化妆间幻觉中捅莉莉的那刀重合了。这个设计绝了——追求极致的艺术家,本质上都是在拿刀捅自己。那些掌声和鲜花,哪个不是用精神创伤换来的?
看完电影我盯着自己写了半截的小说发了半天呆。我们这些搞创作的,谁心里没住着个拿鞭子抽自己的监工?《黑天鹅》就像面照妖镜,让每个追求完美的创作者看清自己狰狞的模样。下次再想逼死自己的时候,或许该想想妮娜倒在血泊里说的那句:”我感受到了完美。”这种用命换来的完美,真的值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