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小说家》编剧改编杨妞花真实故事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从被拐女孩到寻亲英雄:杨妞花的故事将搬上银幕
“我记得那天,人贩子给我买了根冰棍,然后我就再也没见过爸爸妈妈了。”杨妞花说这话时,语气平静得让人心疼。这个5岁就被拐卖的贵州女孩,如今已经长大成人,她的真实经历即将被改编成剧影联动项目《复仇的决心》。最近,制作方公布了故事原型的概念图,一个扎着小辫子、眼神倔强的小女孩形象跃然纸上。
杨妞花的遭遇要从1995年说起。那天,5岁的她在贵阳街头被人贩子余华英拐走,从此与亲人天各一方。被卖到河北邯郸后,她始终记得自己本名”杨妞花”,记得家门口有条河,记得爸爸爱喝酒,妈妈会做酸汤鱼。这些零碎的记忆碎片,成了她日后寻亲的关键线索。”我每天晚上都会梦见那条河,”杨妞花回忆道,”河水哗哗的声音特别清楚。”
2021年,已经31岁的杨妞花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寻亲视频。令人揪心的是,当她终于通过DNA比对找到亲姐姐时,父母早已在痛苦中相继离世——父亲因自责没能保护好女儿而酗酒过度去世,母亲则在思念中郁郁而终。姐姐告诉她,母亲临终前还在念叨:”我的小妞花到底在哪里啊?”
更令人震惊的是,杨妞花凭借儿时记忆提供的线索,直接协助警方抓获了当年拐卖她的人贩子余华英。警方调查发现,这个余华英竟是个惯犯,涉及多起拐卖儿童案件。杨妞花说:”我不恨买我的养父母,但我一定要让人贩子付出代价。”正是这种”复仇的决心”,让她坚持追查到底。
现在,杨妞花的故事将被搬上银幕和荧屏。剧版由《山花烂漫时》的编剧袁子弹操刀,影版则由《万里归途》《刺杀小说家》的编剧秦海燕执笔。两位编剧都表示,不会刻意煽情,而是真实呈现一个被拐儿童如何凭借零星记忆寻找回家的路。从公布的概念图来看,影片可能会着重表现小妞花被拐时的惊恐、成长过程中的迷茫,以及寻亲路上的坚韧。
杨妞花本人对影视改编持开放态度:”我不在乎他们怎么拍我,我只希望更多人看到拐卖给家庭带来的伤害。”她特别提到,想通过影片告诉其他被拐孩子:”不要放弃,你们的家人一定在找你们。”据知情人透露,影片可能会还原杨妞花与姐姐相认时那个催泪场景——姐妹俩抱头痛哭,姐姐说:”爸妈等不到这一天了…”而杨妞花回应:”我回来了,他们知道的。”
这个项目最特别之处在于”剧影联动”的模式。剧版可能会详细展现杨妞花被拐后的成长经历,而电影版则可能聚焦她成年后的寻亲过程与追查人贩子的经历。制作方表示,两个版本会相互补充,但各自独立成篇。
目前,关于选角还没有确切消息。但网友们已经在热烈讨论,谁适合出演成年杨妞花。有人提议周冬雨,认为她能演出那种外表柔弱内心坚韧的特质;也有人推荐张子枫,觉得她的眼神里有杨妞花那种执着的劲儿。不过杨妞花本人倒是看得很开:”演员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故事讲好。”
值得一提的是,这不是第一个关注打拐题材的影视作品,但却是少数以真实寻亲成功案例为蓝本的创作。与《亲爱的》聚焦寻子父母不同,《复仇的决心》选择从被拐儿童的视角展开。杨妞花说:”很多被拐孩子长大后会有身份认同障碍,既想念亲生父母,又对养父母有感情。这种矛盾很少有人理解。”
随着项目启动,越来越多关于杨妞花的细节被披露。比如她记得被拐时穿的红裙子,记得人贩子带她坐的长途汽车气味,记得养父母家院子里的枣树…这些生动的记忆碎片,都可能成为影片中的重要意象。编剧秦海燕透露,剧本会保留这些真实细节,”因为正是这些细微的记忆,支撑着被拐孩子不忘记自己是谁”。
杨妞花现在经常参与反拐宣传活动。她说最想对天下父母说的是:”一定要看好自己的孩子,一瞬间的疏忽可能造成永远的遗憾。”而对于那些仍在寻亲的人,她的建议是:”不要放弃,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总有一天会找到的。”
当被问到对影片有什么期待时,这个历经磨难的女子笑了笑:”希望观众看完后,能多给身边的孩子一点关爱吧。每个被拐孩子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这句话,或许就是《复仇的决心》最想传达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