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合组织国家电影盛会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人工智能成为影评人:我们还需要人类的情感共鸣吗?
“这部电影的摄影构图充满张力,第三幕的剧情转折虽然略显突兀,但配乐的巧妙运用成功挽救了情感冲击力。”看到这样的影评,你可能会以为出自某位专业影评人之手,但实际上,这是AI根据用户提供的几个关键词自动生成的评论。最近,我注意到越来越多的社交媒体和影视平台上出现了这类由AI生成的影评,它们结构工整、术语专业,却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
上周我在豆瓣上读到一篇分析《奥本海默》的长评,开篇就是大段对IMAX胶片摄影的技术分析,中间精确标注了每个重要场景的时间节点,结尾处还列出了导演诺兰的创作年表。整篇评论像是一份实验室报告,数据详实却冰冷生硬。最诡异的是,当我点开作者主页,发现他同一天还发布了关于《芭比》和《封神第一部》的”个人观后感”,写作风格和知识结构如出一辙。这让我想起电影《她》中那个能同时与上千人恋爱的AI萨曼莎——现在的AI影评人似乎也在进行着类似的精神分裂式创作。
这些AI影评有个共同特点:它们会准确指出影片中哪个镜头运用了希区柯克变焦,能分析出配乐里隐藏的主导动机,甚至能比较不同版本剧本的叙事效率。就像我昨天看到的一篇分析《流浪地球2》的AI影评,它精确计算了每场动作戏的时长占比,统计了吴京台词的字数变化,还对比了与前作的特效镜头数量。这些数据当然有价值,但当我回想起自己坐在IMAX厅里,看到太空电梯冲破云霄时那种头皮发麻的震撼,这些数字突然变得索然无味。这就像用体温计量爱情——数据再精确,也量不出心跳漏拍的那一瞬间。
更耐人寻味的是AI对电影情感的理解方式。它们能识别出《你好,李焕英》是”一部融合了穿越元素的家庭温情喜剧”,能分析出贾玲在停车场奔跑那段用了慢镜头配怀旧金曲的煽情手法。但它们永远无法真正体会,为什么银幕上这个胖姑娘的眼泪会让无数观众想起自己母亲年轻时的模样。就像《银翼杀手2049》里那个收集记忆的AI乔伊,她能完美模拟出雨中接吻的浪漫场景,却永远尝不到雨水的味道。
我最近重看了《黑客帝国》三部曲,突然意识到尼奥与史密斯的关系像极了人类影评人与AI影评的关系。史密斯作为系统杀毒程序,能够完美复制任何人的代码,但他永远理解不了人类为什么会在明知是虚拟牛排的情况下仍然觉得它多汁美味。同样地,AI可以解构一部电影的所有技术要素,却解释不了为什么《泰坦尼克号》里那块木板能让我们争论二十年。
在某个电影论坛上,我看到有人提问:”既然AI影评更专业更高效,我们还需要人类写影评吗?”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死亡诗社》里基廷老师让学生们撕掉教科书前言的那一幕。电影从来不只是镜头、剧本和演技的排列组合,它是我们用来理解自己的一面镜子。当《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爬出下水道在雨中张开双臂时,AI会告诉你这个仰拍镜头用了多少毫米的焦距;而人类会想起自己生命中那些重获自由的时刻。
或许未来的某天,AI能写出比人类更”完美”的影评。它们会记得每部电影的每个细节,会计算每个情感触发点的精确位置,甚至会模仿你最喜欢的影评人的文风。但它们永远无法替代那个在深夜影院里,因为某个镜头突然泪流满面的真实体验。就像《午夜巴黎》里的吉尔,我们沉迷于黄金时代的幻象,却忘了当下这个不够完美但真实可触的世界才是属于我们的时代。在电影这个造梦机器面前,或许我们需要的从来不是最精准的分析师,而是能一起做梦的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