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化哲学研究:遵循文化实践规律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以下是按照您要求撰写的口语化长文,约1200字)
最近看了一部讲文化理论的纪录片,里头有些观点特别有意思。比如开篇就抛出一个问题:为啥咱们平时聊到”文化”这个词总觉得特别虚?镜头切到北大校园里随机采访,十个学生能给出十二种定义——有人说文化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有人觉得是抖音上的热门BGM,还有个哲学系的男生愣在原地憋出句”这得从柏拉图的洞穴隐喻说起”。
这片子最精彩的部分是用动画还原了马克思当年在大英博物馆写手稿的场景。你绝对想不到,那个满脸大胡子的德国人其实没专门写过”文化”专著,但他和恩格斯捣鼓出的唯物史观,就像给文化研究装了GPS。有个细节我记得特清楚:摄像机扫过《德意志意识形态》泛黄的手稿页,画外音念道”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时候画面突然切到现代上海弄堂里跳广场舞的大妈,配上AI生成的思维导图——经济基础那栏是退休金和医保,上层建筑那栏直接弹出扇子舞教学视频。
说到经济基础对文化的影响,纪录片里放了段特逗的对比剪辑。左边是陕西农民老李头对着镜头说:”咱这皮影戏唱了六代人,现在年轻人宁可刷直播也不学这个。”右边切到北京798艺术区,留着脏辫的策展人正给外国游客讲解”后现代皮影NFT”。这时候画外音突然插入恩格斯1883年的信:”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你看,这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吗?
有个大学教授在片子里打了个特别接地气的比方。他说文化就像火锅底料,意识形态就是里头的牛油——你看着满锅的毛肚黄喉在翻腾,其实决定味道的是底下那层红油。这个比喻接着用AR技术演示:当镜头扫过故宫、春晚、网络小说这些”食材”时,画面自动标记出”集体主义””家国情怀”这些意识形态”营养成分”。不过片子也没回避矛盾,马上接了段重庆街头采访,有个扎耳钉的奶茶店小哥就说:”我就觉得周杰伦的《青花瓷》比红歌好听,这算不算文化叛徒啊?”
说到意识形态这部分,纪录片放了段珍贵档案。是1957年毛主席在中南海用湖南话讨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录音,背景音里能听见茶杯碰撞的脆响。突然画外音插进来个冷知识:当年讨论的”百花齐放”政策,其实对应着恩格斯说的”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原理。这个理论转折特别巧妙,镜头马上切到现代敦煌研究院的3D打印佛像,研究员边操作机械臂边说:”科技再发达,也得先弄明白古人为什么觉得飞天美。”
最让我起鸡皮疙瘩的是讲抗疫那段。画面左边是2020年武汉方舱医院里跳《火红的萨日朗》的护士,右边同步播放1938年延安鲁艺学员在窑洞前唱《黄河大合唱》。纪录片没直接上价值,就是让两段隔空八十年的歌声自己对话。这时候屏幕下方慢慢浮出列宁的话:”每个民族文化里都有两种民族文化。”这个剪辑绝对能拿奖。
结尾特别有意思,没搞那种假大空的总结。镜头跟着00后网红”国风小师妹”逛国家博物馆,她手机直播着三星堆黄金面具,突然扭头问摄影师:”你说要是马克思刷到我的视频,会不会给我点个赞?”画面定格在她手机屏幕上那个”文化自信”的直播标签,片尾曲用的是混编版的《国际歌》和电子国风。看完我琢磨了半天——原来文化理论还能这么讲,比我们大学思政课生动一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