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知识体系平台”研究生暑期学校启幕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北大暑期学校开幕:当人工智能遇上中国电影120年
7月4日那天,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热闹得很。李洋院长站在讲台上,身后大屏幕显示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的中国电影知识体系平台(CCKS)2025研究生暑期学校”几个大字。台下坐满了人,有1905电影网的董事长李玮,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薛宁副馆长,还有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管理中心的邱邑洪主任。这些平时在各自领域忙得脚不沾地的大咖们,今天都聚在这儿,为的就是聊聊人工智能怎么跟中国电影”处对象”。
李洋院长开场就说:”明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咱们这个CCKS平台来得正是时候。”他边说边扶了扶眼镜,”现在AI技术发展得跟坐火箭似的,但技术跑得太快容易把人文精神落后面。咱们得让技术跟着人文科学的节奏走,别本末倒置了。”这话说得在理,现在满大街都在谈AI,但真正能用它干点有意义事情的还真不多。
薛宁副馆长接过话筒,讲了个实在话:”你们知道吗?我们资料馆存着几十万部老电影,很多胶片都发霉了,修复起来费时费力。要是能用AI帮忙,不仅能救活这些宝贝,还能让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到中国电影的老底子。”他提到去年用AI修复《劳工之爱情》的经历,那片子是1922年拍的,中国现存最早的故事片之一。AI不仅把划痕去了,连失真的色彩都调回来了,效果比老师傅手工修复还细腻。
1905电影网的李玮董事长更有意思,他说他们正在搞一个”电影知识图谱”项目。”简单说就是教AI看懂电影,”李玮比划着,”比如《霸王别姬》里程蝶衣的戏服,AI得知道那是京剧行头,还得明白这身打扮对角色意味着什么。”他们团队已经给500多部经典电影做了这样的”解剖”,连《小城之春》里那个破败的城墙有几块砖都快数清楚了。
说到这儿,你可能要问:这帮人折腾这些到底图啥?其实他们心里门儿清。中国电影走到120年这个坎儿上,老本吃得差不多了,新技术又来得太猛,得有人把这两头捏到一块儿。CCKS平台就是想当这个捏合的人——既不能让技术把电影变成冷冰冰的代码,也不能让老电影成了博物馆里的摆设。
有意思的是,这个项目还跟千里之外的一个小村子扯上了关系。广东汕头潮南区的上盐汀村,听着陌生吧?但提起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搞电影的没有不知道的。这村子就是郑正秋的老家。村里人听说北大在搞这个项目,主动找上门来,想借这个机会把村里的老宅子、老物件都数字化了,做成”行走的电影博物馆”。你想啊,以后游客拿着手机在村里转,扫一扫老戏台,手机里就能跳出郑正秋当年在这儿的童年故事,多带劲!
暑期学校的学员们更忙活。有个电影学专业的研究生跟我说,他们组正在用AI分析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电影里的女性形象。”以前看十部电影得花一个礼拜,现在AI一天就能把服装、台词、镜头语言全部分类整理好。”说着他掏出手机给我看他们做的可视化图表,不同年代女性角色的服装颜色变化一目了然,红色系在抗战时期明显增多,看来当年电影人也懂得用色彩煽动情绪。
午饭时间,我听几个老师在讨论AI写剧本的事儿。李道新教授说得实在:”AI写个套路化的商业片剧本可能比人快,但你要它写出《活着》那种厚重感?差得远呢!”旁边计算机系的年轻老师不服气,当场让ChatGPT写了一段《茶馆》风格的对话,结果逗得大家直乐——AI把现代网络用语全塞进老北京话里了,王掌柜居然说出”老铁双击666″这种词。
下午的分组讨论更有意思。一组在研究怎么用AI预测电影票房,据说准确率已经能到70%;另一组在教AI识别不同导演的视觉风格,测试时把王家卫和贾樟柯的新片混在一起,AI一眼就分出来了;最绝的是有个团队在训练AI做”电影考古”,从老报纸、档案里挖电影史料的蛛丝马迹,真给他们找着了几部被认为已经失传的早期电影线索。
闭营那天,邱邑洪主任说了段掏心窝子的话:”咱们搞这个,不是追技术时髦。电影是讲人的艺术,技术再好也是工具。CCKS最终要解决的是怎么让中国电影既守得住120年的根,又接得上未来的地气。”这话说得实在,你看现在市面上那些所谓AI电影,技术炫是炫,但总感觉少了点人味儿。
走出艺术学院大楼,我碰见几个学员在拍合影。背景墙上”中国电影知识体系平台”几个大字格外醒目。120年前,中国人拍出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时,估计想不到后世子孙会用人工智能来研究这门艺术。技术永远在变,但好电影打动人的那份真心,或许才是CCKS最想守护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