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辉煌成就!《山河为证》电影8月15日上映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山河开始说话
听说《山河为证》要在明年8月15日上映的时候,我正坐在老茶馆里翻一本发黄的抗战画册。隔壁桌的老先生突然凑过来,指着手机上的新闻说:”这片子选的日子讲究啊,八十年前那天,我父亲在重庆街头放了一整夜的鞭炮。”他浑浊的眼睛里突然泛起光,让我想起电影海报上那些斑驳的铜雕质感。
这片子的海报真是绝了。第一次看到定档海报时,我盯着电脑屏幕足足愣了三分钟。长城不是我们常见的那种旅游明信片样子,而是像从地心深处长出来的青铜脊梁,每一块砖石都泛着历经烽火淬炼的金属光泽。黄河水居然能用铜锈色画得这么汹涌,浪尖上仿佛还凝着当年将士们沉入河底的钢盔。最绝的是那几株松柏,远看是传统水墨的写意,凑近了才发现每片叶子都是密密麻麻的抗日将士名录组成的——这种”新国风”手法,比那些只会堆砌红绸缎和大灯笼的所谓主旋律高级多了。
后来7月7日放出的特别版海报更让我鼻酸。就一只布满皱纹和老茧的手,轻轻搭在卢沟桥石狮子的头顶,石狮子缺了半只耳朵,手背上有道蜈蚣似的旧伤疤。这可比直接拍千军万马震撼多了,让我想起南京档案馆里见过的一张老照片:一个背着孩子的妇人,在废墟里摸着半截石狮子残骸。海报设计师肯定啃过不少史料,这种克制的表达反而让历史自己站出来说话。
朋友在资料馆工作,说这片子用了不少黑科技。有段1938年台儿庄战役的胶片,原本模糊得就像隔了毛玻璃看世界,经过4K修复后,突然能看清那个趴在战壕里的小战士腰间别着的旱烟袋——和他牺牲时攥在手里的居然是同一个。还有段东北抗联的雪地行军影像,数字复原后,观众能听见踩着积雪的咯吱声里,混着某个战士哼了半句《松花江上》。这些细节让我想起姥姥生前总念叨的:”当年那些兵啊,也是会想家会腿疼的活人。”
导演组跑遍了二十多个抗战纪念馆,据说在云南腾冲找到段从未公开的录音。是个美国飞虎队飞行员用磕磕绊绊的中文说:”下面那些插着红布条的村庄…中国农民在给我们的飞机指路…”配合这段录音的画面,是数字技术重建的1943年滇西天空,云层里穿梭的战机翼尖反光,与地面上无数块拼成箭头的红土布,构成了跨越语言和国籍的对话。这种处理比直接上悲壮音乐高明多了,历史自己会找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有个参与拍摄的历史系教授跟我说,他们考证出个冷知识:北平沦陷时,有群学生在景山万春亭的砖缝里塞了首抗日诗。这片子里用三维扫描还原了当时场景,当镜头穿过虚拟重建的砖墙缝隙,观众会看见那些用铅笔写在宣纸上的诗句,墨迹因为年久氧化而变成血痂般的褐红色。这种讲述历史的方式,比教科书上干巴巴的”爱国精神”生动一百倍。
我特别期待看他们怎么处理南京大屠杀的段落。不是说要展现血腥场面,而是听说找到了当时国际安全区护士的日记本,上面用紫色墨水记录着:”今天教孩子们用银杏叶折和平鸽,金黄的翅膀在阳光下是透明的…”影片会用动态水墨画的形式再现这个场景,让那些银杏叶折成的小鸟,从1937年的冬天一直飞到现代南京的梧桐树上。这种跨越时空的意象,比任何慷慨陈词都有力量。
前几天去采访抗战老兵李爷爷,他听说这片子要上映,从樟木箱底掏出个铁皮盒子。里面是1945年用日军钢盔改成的花盆,种着株八十岁的多肉植物。”当年在战壕里,我就靠给这玩意儿浇水挺过来的。”老人用树皮似的手摸着肥厚的叶片,”你们电影里要是拍这个,可比拍我们冲锋真实多了。”这话让我想起《山河为证》制片人说的:”我们要找的从来不是英雄史诗,而是山河褶皱里那些发烫的生存痕迹。”
明年夏天,我一定要带外公去看这部电影。他总说现在的抗战片太吵,炮弹声比当年的真炮还响。但《山河为证》这种让长城砖石自己发声,让黄河泥沙自己讲故事的拍法,或许能让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真正看见自己记忆里的山河。到时候片尾字幕升起时,不知道会不会有观众发现,那些缓缓浮现的工作人员名单,其实是用1931-1945年间各战区真实电报字体呈现的——连演职员表都在和历史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