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音乐幕后:配乐打造民族史诗之魂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藏地长调遇上革命号角:《天宝》里那些会说话的音乐
电影《天宝》开场那段藏语吟诵直接把我按在了座位上。刘劲和艺兮这两位导演挺会整活儿,上来就是一段低沉的男声诵经,混着远处法号的呜咽,银幕还没亮呢,先让你后脖颈子发凉。这哪是配乐啊,根本就是直接把观众拽进了1935年的雪域高原,连空气里飘的都是酥油茶和经幡的味道。
容中尔甲这个音乐总监当得真不含糊。小扎巴天宝跟着喇嘛们转经那段,背景音乐用的是藏族长调,那种空灵劲儿就跟高原上的云似的,飘着飘着就钻进人心里去了。最绝的是乐器里头掺了法铃的动静,”叮——”的一声,脆生生地劈开晨雾,银幕上小扎巴的眼神立马就透着股神圣劲儿。我当时在影院里直搓胳膊,这音乐太邪性了,听着听着自己好像也成了朝圣队伍里的一员。
等到红军来了,音乐开始玩悬的了。天宝第一次看见戴红五星的战士时,背景音忽然变成某种弦乐的颤音,像极了藏地山间捉摸不定的风。有个细节特别戳我——当小扎巴偷看红军伤员包扎时,容中尔甲往配乐里塞了段没着没落的笛子独奏,忽高忽低的,跟天宝心里七上八下的念头完全同步。这哪是BGM啊,根本就是给角色心理活动配音呢!
解放那段戏的配乐简直能当独立单曲循环。红军帮着藏民分粮食的时候,背景音乐突然欢实起来,冬不拉和手鼓打得那叫一个热闹。最妙的是编曲里藏了融雪的音效,细听真有冰溜子”咔咔”裂开的动静。坐我隔壁的大姐看到这儿直抹眼泪,说这音乐让她想起老家春天开犁的场景。要我说容中尔甲这人精得很,用音乐画了幅”春到高原”的水彩画,比多少句台词都管用。
但全片最狠的还是央珍牺牲那段。小姑娘中弹倒地时所有声音突然抽离,影院里静得能听见爆米花渣掉地的声音。就在观众憋气憋到极限时,”啊——”的一嗓子女声哼唱劈头盖脸砸下来,藏腔那种特有的颤音像把钝刀子,慢悠悠地往心窝里旋。我注意到这段旋律其实改编自央珍之前唱过的牧歌,现在变成挽歌了,导演这手”音乐callback”玩得真够狠的。
片尾曲愣是让我在座位上听完才走。容中尔甲和卓依娜姆唱的《啦哩谢莫》,前奏刚响就起鸡皮疙瘩——交响乐打底,马头琴和扎木聂在上面飘着,传统藏调被镀了层金属光泽。卓依娜姆的嗓音绝了,唱到”雪山低头迎远客”那句突然拔高,活脱脱就是电影里那个敢爱敢恨的藏族姑娘在银幕外复活。回家查资料才知道,这曲子把藏族工布箭歌的调式和西洋圆舞曲节奏揉一块了,难怪听着既想跳舞又想流泪。
看完电影三天了,脑子里还在循环那些旋律。要说这片子的音乐有什么魔法,大概是它能让信仰冲突这种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当红军军号声撞上寺院法号时,那动静根本不是简单的音效对撞,而是两个时代在音频层面的肉搏。现在想想,与其说《天宝》是部革命历史片,不如说是用声音雕刻的藏族文化活化石,那些长调、法铃、弦乐,随便截一段都是雪域高原的呼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