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曜语新片《什么是中国》:11月上映,影像聚焦时代文明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镜头对准这片土地:纪录片《什么是中国》如何讲述我们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2025年7月18日,一张海报在社交媒体上悄然流传——灰瓦白墙的徽派建筑前,一个背着竹篓的老农正弯腰拾穗,远处高铁列车划破晨雾。这就是纪录片《什么是中国》给世界的第一声问候。导演董曜语说,这个画面藏着他们团队两年来的秘密:在皖南山区跟拍这位老农春种秋收时,发现他孙子每天要步行四十分钟到镇上的高铁站,坐动车去城里读职业高中。
这片土地上每天都在发生的魔幻现实,正是《什么是中国》想捕捉的”决定性瞬间”。摄制组在贵州侗寨记录完百人合唱的侗族大歌后,转身就拍到了寨子里年轻人用抖音直播卖手工艺品的场景;在苏州园林跟拍非遗传承人修复古建时,意外捕捉到老师傅用手机扫描斗拱尺寸的细节。这些看似矛盾的画面,构成了导演口中”最诚实的中国肖像”。
影片最动人的段落发生在黄河滩区。摄影指导齐骥带着团队在山东东营驻扎了八个月,记录滩区迁建的全过程。镜头里既有老人跪别祖屋时抓起的最后一把黄土,也有孩童在新社区广场学跳街舞时扬起的灰尘。这种”不回避撕裂感”的拍摄理念,让监制孟猛在初剪看片会上红了眼眶:”我们没想塑造完美中国,而是展示一个正在认真生活的中国。”
年轻创作者们对”传统”的诠释令人耳目一新。在山西平遥,他们用微距镜头拍摄老银匠熔铸银锭的过程,金属液体的流动竟与古城墙的肌理惊人相似;在景德镇,无人机俯拍下的龙窑窑火与手机屏幕里直播带货的弹幕形成奇妙互文。这些视觉隐喻打破了文化纪录片惯用的宏大叙事,正如出品人李佳润所说:”我们要拍的不是博物馆里的青铜器,而是老百姓正在使用的铜火锅。”
关于影片的英文名”The Essence of China”曾引发团队激烈争论。导演最终说服大家保留这个”看似傲慢”的命名:”如果法国人敢拍《什么是法国》,中国人为什么不敢?”这个细节暴露了这群90后创作者的野心——他们要用镜头重新定义”中国性”。在云南段落的粗剪中,傣族姑娘白天穿着传统筒裙采茶,晚上换上汉服玩cosplay的蒙太奇,恰好诠释了这种文化自信。
影片的国际传播策略透着年轻人的狡黠。出品人孙浩萌透露,他们专门为过境免签旅客设计了”72小时观影地图”——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的快闪展映,上海外滩的AR实景导览,广州白云机场的互动装置,让短暂停留者能像玩解谜游戏般感知中国。这种”文化游击战”的思路,比正经八百的学术研讨会有趣得多。
最令人意外的是影片的声音设计。录音师阿布在陕北录下了三十多种面食的制作声响:扯面的”啪嗒”声、削面的”沙沙”声、油泼辣子的”滋啦”声……这些声音最终混剪成一段三分钟的”面条交响乐”,成为全片最受欢迎的试映片段。这种带着烟火气的艺术表达,或许正是当代中国文化最生动的注脚。
当被问及”到底什么是中国”时,导演董曜语讲了拍摄中的一个小插曲:在川藏公路某段,他们偶遇磕长头的朝圣者与骑哈雷摩托的藏族青年并行前进,双方自然相视一笑。这个未被收录进正片的镜头,或许比任何宏大论述都更接近答案——中国就是各种看似矛盾的事物能够安然共处的那个微妙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