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扎喜事》:体验新疆之美与真情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喀什古城的琴弦上,拨动着一场跨越三百年的和解
在喀什古城弯弯曲曲的巷子里,克力木老爷子每天都要把那把祖传的百灵琵琶擦上三遍。这把琴的琴颈已经磨得发亮,琴箱上刻着的玫瑰花纹却依然清晰。老爷子不知道的是,就在古城的另一头,年轻音乐人亚力坤手里那把玫瑰都塔尔的琴箱底部,刻着一模一样的百灵鸟图案。
电影《巴扎喜事》就是从这两把失散三百年的乐器开始的。克力木老爷子是出了名的倔脾气,非遗乐器作坊里挂着的”谢绝参观”牌子被他擦得锃亮。直到有天亚力坤举着手机闯进来,镜头里是老爷子远在乌鲁木齐的孙女古丽——这丫头不知道从哪打听到亚力坤在找都塔尔传人,直接给爷爷来了个”视频突袭”。
“爷爷您看,他弹的《十二木卡姆》是不是比您当年还溜?”手机里古丽笑得眼睛弯成月牙。老爷子气得胡子直翘,抄起扫帚就要赶人,结果亚力坤一个侧身,背包里掉出本泛黄的乐谱。老爷子弯腰去捡,老花镜片上突然映出个熟悉的署名——那分明是他年轻时写给初恋的曲子。
喀什的巴扎永远热闹得像一锅刚煮开的抓饭。艾尼举着相机追着莱莉跑过卖铜器的摊位,姑娘旋转的艾德莱斯绸裙摆扫过一排热瓦普,叮叮当当的声音里混着老爷子们的哄笑。这个总爱把”我要拍遍喀什99座百年老茶馆”挂在嘴边的旅拍摄影师,此刻镜头却只追着舞蹈队领舞姑娘转。茶馆二楼,老赵正把电子琴接上效果器,他老伴儿把都塔尔往腿上一横:”你个老东西,非要把祖宗宝贝接上这些电线疙瘩?”
最绝的是那场沙漠里的和解戏。亚力坤开着破皮卡追了三十公里,终于在戈壁滩截住要去乌鲁木齐”断绝关系”的克力木。老爷子抱着琴盒坐在沙丘上,背后是快要沉下去的太阳。亚力坤没说话,掏出手机放了段录音——三百年前分裂成两半的乐器,弹的却是同一个调子的《牡丹汗》。沙粒被风吹着爬过琴盒,露出底下并排刻着的百灵鸟与玫瑰花。
电影里那些喀什的晨昏特别真实。天刚蒙蒙亮,打馕坑里飘出的香气就钻进了乐器作坊的窗缝;正午的阳光把古城土墙晒得发烫,照得跳麦西来甫的姑娘们鼻尖冒汗;等夜市灯笼亮起来,卖烤包子的吆喝声和热瓦普的弦音能一直热闹到星河满天。有个镜头我记到现在:亚力坤蹲在百年老茶馆门口修琴弦,背后墙上的老照片里,年轻时的克力木抱着同样的都塔尔,笑得跟眼前这个倔老头判若两人。
要说最动人的还是那场”混搭”音乐会。老赵的电子琴居然和克力木的百灵琵琶合奏了《青春舞曲》,亚力坤的玫瑰都塔尔配上莱莉的现代舞,把巴扎变成了露天舞台。卖葡萄干的大叔打着节拍,绣花帽的老奶奶跟着晃脑袋,有个穿校服的小男孩举着手机直播,镜头里飘过排排”新疆YYDS”的弹幕。
记得散场时听见后排两个观众聊天:”你说克力木老爷子最后是不是把孙女许给亚力坤了?””嗨,人家电影里压根没提这茬,倒是那把祖传的百灵琵琶,老爷子亲手给改成了电箱琴…”这大概就是喀什现在的样子——老城墙根下长出新枝丫,传统的调子配上现代的节奏,就像电影里那碗”爷爷的爷爷的馕”,掰开了,里头裹的是三百年都没变的小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