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百年,繁花一路——青岛影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青岛:当海浪遇见银幕
1899年,青岛亨利王子饭店的放映机转动起来,德国人带来的光影魔术让这座城市与中国电影的缘分就此展开。你或许不知道,1935年胡蝶主演的《劫后桃花》里,那些斑驳的砖墙就是青岛的老建筑;而《风云儿女》中聂耳谱写的旋律,至今仍在八大关的梧桐树下隐隐回响。
走在青岛老城区,红瓦屋顶在阳光下泛着暖光,德国总督府旧址的台阶上说不定就留着某部民国戏的脚印。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青岛戴上”电影之都”的帽子时,评委们肯定忘不了《父母爱情》里安杰和江德福在栈桥边的拌嘴,那些带着海蛎子味的台词比任何宣传片都鲜活。
要说现在年轻人最熟悉的,还得是《流浪地球》里行星发动机喷出的蓝色火焰。在东方影都的40号摄影棚,郭帆团队用虚拟拍摄技术让吴京在LED巨幕前”飞”出了太阳系。这个占地170万平方米的影视产业园像个科技乐园——32个置景车间里,《刺杀小说家》的团队最早玩转了虚拟拍摄,路阳导演看着演员对着空气挥刀,后期就能变出赤发鬼的千军万马;《万里归途》的美术组更较真,愣是按1:1比例搭出七十多栋异国建筑,张译在废墟里奔跑时,炸飞的混凝土块都是实打实的。
黄岛区灵山湾的海风里总飘着油漆味,那是《蛟龙行动》剧组在110米深的水池里折腾潜艇。附近一同向上科技公司的3D打印机整天嗡嗡响,昨天刚打完《封神》里雷震子的翅膀骨架,今天又在赶制某部科幻片的机械臂。市南区的咖啡馆里,穿冲锋衣的选角导演正翻着群演资料——光《流浪地球2》就用了2.2万青岛群众,现在连菜市场大妈都知道”穿宇航服比卖蛤蜊赚得多”。
政策文件上的数字跳得比股票还快:微短剧拍得好能拿100万奖励,大电影要是冲了奥斯卡,2000万扶持资金等着你。青岛电影学院的学生们早摸透了门道,有人专攻动作捕捉,有人研究LED车拍技术,毕业直接进隔壁影都上班。去年”五一”更热闹,《抓娃娃》里沈腾住过的”有余里”老洋房被游客挤爆,太平山索道因为《送你一朵小红花》成了情侣打卡圣地,卖小红花发卡的摊主数钱数到手软。
在1907电影博物馆,老放映机还在吱呀转动,但年轻人更爱去《封神》质子旅的训练场cosplay。青岛人早习惯了这种魔幻现实——早上坐地铁可能遇见穿戏服的群演,晚上散步说不定就撞见剧组在拍爆炸戏。当海浪年复一年拍打着栈桥,摄影棚里的虚拟引擎正生成着新的宇宙,这座城市的魔力就在于:它既记得胶片时代的温柔,也握得住数字时代的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