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达拉》北京首映:援疆精神,时代赞歌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阿克达拉》:棉花地里长出来的中国故事
说起新疆,你最先想到什么?是香甜的哈密瓜,还是壮丽的雪山草原?2024年夏天,一部叫《阿克达拉》的电影,要带我们去看新疆大地上最柔软也最坚韧的东西——棉花。这片雪白的棉田里,藏着几代人的汗水和梦想。
电影一开场就把人震住了。1960年代的阿克苏,狂风卷着黄沙,几个穿着褪色中山装的年轻人蹲在龟裂的田埂上,手指捻着干瘪的棉桃。李雪健老师演的老技术员用皲裂的手掌捧起一抔土,镜头推近,土屑从他指缝簌簌漏下,画外音是妻子从上海寄来的信:”家里粮票不够,孩子饿得直哭…”这个画面太扎心了,当年援疆干部面临的不只是技术难题,更是生死考验。
导演张忠真是个狠人。为了拍出棉花生长的真实质感,剧组在昌吉州硬生生种了二十亩棉田。有个镜头我印象特别深:杜少杰演的年轻技术员跪在棉株间测量数据,汗水顺着安全帽带子往下滴,突然刮起沙尘暴,他脱下外套罩住试验苗,自己却被砂石打得满脸血道子。这场戏拍了十七遍,演员膝盖都磨破了,就为捕捉到最真实的瞬间。
电影里有个特别动人的设计——用棉花串起三代人的故事。五十年代的老式轧花机”咯吱咯吱”响着,吐出粗糙的棉絮;九十年代的采棉机开过田野,惊起一群灰斑鸠;到了2020年,无人机在棉田上空组成编队,哈萨克族姑娘用平板电脑监控着施肥数据。这些细节不是硬塞进去的科技展示,而是让你真切感受到,原来”乡村振兴”四个字,是无数人用青春丈量出来的。
吴军演的哈萨克族村支书特别出彩。有场戏是他带着援疆干部挨家挨户说服村民改种新品种,在毡房里掰馕饼蘸奶茶,用生硬的汉语说:”棉花嘛,孩子的课本一样,要新的才好。”后来棉铃虫灾害爆发,他连夜骑马通知各家的场景,马蹄声混着风声,把新疆汉子的急脾气演活了。这些民族演员很多是当地群众,说着带口音的台词反而特别真实。
最催泪的是援疆二代返乡那段。上海长大的姑娘回到父亲奋斗过的兵团农场,发现当年栽的小白杨已经长成防风林。她在老仓库里找到父亲的工作日记,泛黄的纸页上记着:”11月3日,试验田零下15度,怕棉苗冻坏,和玉素普守夜烧秸秆…”这时候镜头切到当下,她站在智慧农业中心的大屏幕前,新疆的朝阳正透过玻璃幕墙洒进来。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比任何口号都有力量。
影片后半段有组震撼的航拍:来自19个省市的车队沿着沙漠公路开进新疆,车灯在夜幕里连成银河。这不是特效,剧组真调用了1.5万台车,群众演员近万人。当镜头掠过这些车辆,每辆车窗里都能看清不同的面孔——有戴眼镜的农技员,有拎着医药箱的医生,还有带着乐器的文艺工作者。这个长镜头看得人头皮发麻,原来”对口援疆”不是文件上的词汇,而是活生生的人流、物流、情感流。
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老援疆干部退休回沪后,总要把馕饼泡在咖啡里吃,女儿笑话他,老人嘟囔:”你们不懂,这是阿克苏的味道。”后来女儿去新疆,在巴扎上闻到刚出炉的馕香,突然就理解了父亲。这种味觉记忆的处理太高级了,比直接煽情高明得多。
影片结尾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在棉田边合影,有个维吾尔族小男孩突然跑出队伍,摘了朵棉花塞进上海来的老师口袋里。这个即兴发挥的镜头被保留下来,成了整部电影最灵动的注脚。就像监制西尔扎提说的:”民族团结不是刻意摆拍,而是像棉花和阳光那样自然的关系。”
看完电影出来,摸着自己身上的棉T恤,突然觉得轻飘飘的衣服有了分量。想起片中老支书说的:”一粒棉籽埋下去,长出来的不只是棉花,还有希望。”《阿克达拉》最打动人的,就是它把国家战略化成了泥土里的温度,让我们看见,所有宏大的历史,都是由普通人的手一寸寸编织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