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莉·波特曼《照片51号》演绎先驱科学家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娜塔莉·波特曼最近接了个特别有意思的角色——她要在新片《照片51号》里演英国科学家罗莎琳德·富兰克林。这可不是什么虚构人物,而是真实历史中那个差点被埋没的天才。导演找来了汤姆·霍伯,就是拍《国王的演讲》那位,剧本改编自安娜·齐格勒的同名话剧,听着就很有看头。
这片子主要讲富兰克林怎么在1950年代用X射线拍出了那张著名的”照片51号”。你可能在生物课本上见过那张像螺旋楼梯的X光衍射图,那就是她躲在实验室里捣鼓出来的。当时她用的设备跟现在比简直像古董,得把DNA纤维拉得比头发丝还细,在潮湿环境里连续曝光几十个小时。有场戏特别真实——波特曼演的女科学家半夜三更蹲在暗房里,手套上全是显影液,突然发现底片上出现了清晰的交叉图案,那一刻她连呼吸都放轻了。
但这片子不光是讲科学发现,更扎心的是那些实验室里的明争暗斗。富兰克林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那会儿,整个科研圈几乎全是男人。有场戏特别气人:她做报告时,有个男教授直接打断说”小姑娘还是去煮咖啡吧”。更憋屈的是,她的同事莫里斯·威尔金斯偷偷把”照片51号”拿给竞争对手詹姆斯·沃森看——这事后来被沃森写进《双螺旋》书里,还得意洋洋地说当时”像被雷劈中一样顿悟”。
最讽刺的是1962年那场诺贝尔奖颁奖礼。银幕上可能会重现这个场景:克里克和沃森在瑞典领奖台上侃侃而谈,镜头一转却是富兰克林早四年因卵巢癌去世的墓碑。她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的数据被挪用,更不知道沃森在书里把她丑化成”戴眼镜的凶婆娘”。现在想想,要是当时有现在的科研伦理规范,这俩哥们儿估计连论文都发不出来。
不过波特曼最近可不只忙这一部戏。她刚有部叫《青春之泉》的冒险片上映,演个满世界找长生不老药的江洋大盗。这片子看着就热闹,盖·里奇导演的拿手好戏——开场就是波特曼穿着晚礼服在拍卖会偷古董,转眼又骑着摩托在里斯本小巷里飙车。她跟约翰·卡拉辛斯基演的哥哥搭档特别逗,一个负责制定完美计划,一个专门把计划搞砸。有场戏他们在西藏雪山里找到个神秘山洞,结果发现所谓的”青春之泉”其实是种会让人产生幻觉的蘑菇,笑得我肚子疼。
说回《照片51号》,这片子最让人期待的就是看波特曼怎么演这个复杂角色。从预告片段看,她戴着那个年代女科学家标志性的圆框眼镜,说话带着刻意压低的上流社会口音——这是富兰克林的真实习惯,她总怕别人觉得女性声音太尖细。有个实验室镜头特别戳心:她独自调整X光机时,镜头从门缝拍过去,整个画面被男性同事的背影挡得严严实实。
现在回头看富兰克林的故事,简直像科学界的《隐藏人物》。她去世后十五年,沃森和克里克才承认那张关键照片的贡献。2019年英国皇家学会甚至把总部大楼改名成富兰克林楼,可惜她永远看不到了。波特曼在采访里说,最打动她的是富兰克林笔记本里那句”数据不会说谎,但解读数据的人会”——这句话说不定会成为电影里的点睛之笔。
有意思的是,波特曼演这两个角色刚好形成反差:《青春之泉》里她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照片51号》里却要演出被时代束缚的压抑感。听说为准备这个角色,她专门去剑桥大学重走了富兰克林当年的实验室路线,还跟着女科学家们体验了现在依然存在的性别偏见。有场戏是她在雨里摔倒了,装着实验数据的公文包掉进水坑,她跪在地上抢救纸页的样子,比任何英雄镜头都更有力量。
这片子明年才上映,但已经有人在讨论冲奥可能。毕竟波特曼演这种真实人物向来拿手,从《第一夫人》的杰奎琳到《黑天鹅》的芭蕾舞者。不过比起奖项,更重要的可能是让更多人知道,DNA双螺旋结构背后站着个被历史遗忘的女人。就像预告片最后那个镜头:波特曼站在暗房里,红色安全灯照着她半边脸,墙上投影着那张改变世界的照片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