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归乡》:老兵乡愁,纪录片里的无尽诉说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回家的路有多长
银幕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颤巍巍地打开一个布包,里面是一抔黄土。他小心翼翼地把土倒进水里,连水带土一起喝下。这是纪录片《日暮·归乡》里最让人揪心的画面之一,高秉涵老人说这是他从山东老家带来的”老娘土”。
“贴心揣一把老娘土,捏成护身符”,这句歌词在影片里反复出现。1949年,十几岁的高秉涵跟着国民党军队来到台湾,从此与家乡隔绝。四十年来,他每天都要把老家的地图铺在床上看。后来终于有机会托人从山东带回一包土,对他来说,这抔土就是母亲,就是家乡。
影片记录了几位台湾老兵的真实故事。1979年大陆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时,这些老兵已经在台湾生活了三十年。他们中有人在金门当兵时,每天用望远镜看对岸的家乡;有人把家乡的地址写在纸条上,缝在内衣里随身携带;还有人因为太想家,经常一个人跑到海边,对着大陆方向痛哭。
何文德是第一个站出来要求返乡的老兵。他穿着写满”想家”两个字的衬衫,在台北街头大声质问:”为什么不让回家?”当时台湾当局还在实行”三不政策”,老兵们想回家要冒着坐牢的风险。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返乡运动,他们组织游行,给政府写血书。1988年,第一批探亲团终于冲破阻碍回到大陆。
影片里有一段特别动人的场景:老兵们站在长城上,突然有人唱起《长城谣》,所有人跟着一起唱,唱着唱着就抱在一起哭。他们摸着城墙上的砖块说:”我们回来了。”在黄帝陵,他们齐声诵读《礼记·礼运大同篇》;在卢沟桥,他们唱起《安息歌》祭奠抗战英灵。这些画面让人真切感受到,什么叫”血浓于水”。
阎崑老人是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他在《台声》杂志开设”鸿雁”栏目,帮助两岸亲人寻找彼此。影片展示了几封发黄的寻亲信,有一封信上满是泪痕,纸都皱了。那是山东一位老人寻找去台湾儿子的信,信里说儿媳妇因为丈夫在台湾再婚,郁郁而终。阎崑说:”台湾海峡里流的不是水,是中华民族的眼泪。”
这些老人现在都八九十岁了,有人已经带着遗憾离开人世。影片最后,一位老兵站在海边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家乡的炕上睡一觉。”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几十年的乡愁。
看这部片子时,影院里很多人都在抹眼泪。这些老人用一辈子走了一条回家的路,这条路有些人走通了,有些人没走通。但他们都让我们明白,没有什么比亲人团聚更重要。就像影片里说的,历史可以过去,但不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