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饶晓志:他如何驾驭“不正常”赛道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阳光照进青春里的裂缝
曾海若这个名字,对大多数观众来说可能有点陌生。这位以纪录片见长的导演,拍过《我的诗篇》《城市梦》这些口碑不错的作品,现在带着他的首部剧情长片《阳光照耀青春里》走到了聚光灯下。有趣的是,监制饶晓志——就是拍出《你好,疯子!》的那位导演——形容曾海若是个”浪漫诗意的创作者”。这话听着挺玄乎,但看完电影你大概就明白了。
电影里有个场景我印象特别深。男主角何立——一个被贴上”精神障碍”标签的年轻人——站在天台上,阳光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镜头慢慢推进,你会发现他的影子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就像现实和幻觉的边界在这部电影里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这种虚实之间的摇摆,让整部片子都笼罩在一种特别的氛围里,说不上来是温暖还是忧伤,反正就是挺打动人心的。
说到演员,这片子的阵容挺有意思。蒋奇明演何立,就是那个在《漫长的季节》里让人眼前一亮的演员。他在这部电影里把一个精神障碍者的状态演得特别真实——不是那种夸张的”疯癫”,而是让你觉得这个人就在你身边,可能就是你家楼下那个总是自言自语的大哥。陈明昊和肖央的表演也特别戳人,尤其是肖央,这次完全颠覆了他以往的喜剧形象。
饶晓志说他们用了不少舞台剧演员,这点在电影里能明显感觉到。那些即兴发挥的段落特别生动,比如有场戏是几个病人在活动室里闲聊,你完全看不出是在演戏,就像真的在精神病院里偷拍的一样。听说这些演员在开拍前都做了大量功课,给各自角色写了详细的人物小传,连角色小时候爱吃什么零食这种细节都琢磨透了。
电影里有段对话特别耐人寻味。何立问医生:”你觉得我病了吗?”医生反问他:”你觉得天上有几朵云是病吗?”这种看似不着边际的对话,其实直指电影的核心——我们凭什么定义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就像饶晓志说的,他们想通过这部电影打破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刻板印象。这些人不只是一群需要被关起来的危险分子,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会恋爱,也会为梦想激动得睡不着觉。
比较有意思的是,虽然题材听起来挺沉重,但电影里有很多让人会心一笑的瞬间。比如有场戏是何立偷偷把药藏在舌头底下然后假装吞下去,结果被护士发现后,他一脸无辜地说:”我舌头太长了。”这种带着心酸的幽默感,让整部片子不至于太过压抑。
说到拍摄手法,曾海若的纪录片功底在这部剧情片里体现得很明显。很多镜头都像是偷拍的,特别真实。有个长镜头是跟着何立在菜市场里穿行,周围嘈杂的环境音,路人好奇或躲避的眼神,都让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错觉。这种真实感恰恰反衬出主角内心世界的荒诞——在别人眼里他是个需要提防的”疯子”,可在他自己构建的世界里,他可能比任何人都清醒。
电影快结束时有场戏特别催泪。何立站在河边,对着虚空中的某个人物说话。镜头慢慢拉远,观众才意识到他是在和已经去世的母亲对话。这种处理方式没有刻意煽情,但就是让人鼻子发酸。饶晓志说他们希望这部电影能让人产生共情,我觉得他们做到了——至少我在电影院里听到不少擤鼻涕的声音。
《阳光照耀青春里》这个片名起得挺妙。阳光确实会照耀青春,但阳光也会照进那些被大多数人忽视的角落,比如精神病院里,比如那些被我们贴上标签的人的心里。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把精神障碍患者塑造成要么可怜巴巴要么危险可怕的刻板形象,而是让他们像普通人一样有血有肉。就像何立在电影里说的:”我只是看世界的角度和你们不太一样。”这话听着简单,但细想之下挺深刻的。
看完电影出来,我站在影院门口发了会儿呆。阳光确实很好,但有多少人真的注意过那些活在阴影里的灵魂?《阳光照耀青春里》或许给不了答案,但它至少让我们看到了问题所在。这大概就是好电影的意义——不是告诉你该怎么想,而是让你开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