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17》国语版百度云盘超清资源下载(BD720P/3.8G-MKV)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宇宙牛马”遇上爱情喜剧:《编号17》的拧巴太空之旅
“宇宙牛马,职业巅疯”——看到这个宣传标语时,我差点以为这是某部无厘头太空喜剧。直到走进影院才发现,《编号17》讲述的其实是个相当沉重的故事: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米奇为了生计,自愿成为太空殖民计划中的”消耗品”。这些被编号的”工具人”在完成危险任务后会被远程销毁,就像用过的纸巾一样被丢弃。这个设定原本可以很深刻,但电影偏偏选择了一条让人哭笑不得的岔路。
米奇在执行任务时意外逃脱了自我销毁程序,在太空站里遇见了”另一个自己”——刚刚被克隆出来的新版本。这个场景本该充满哲学意味:当两个完全相同的生命体面面相觑,谁才是真正的”我”?可惜导演很快就把这场相遇变成了一场闹剧。两个米奇为了争夺生存权在太空舱里上蹿下跳,活像马戏团里的杂耍演员。有观众在豆瓣吐槽:”看着帕丁森和自己打架,我满脑子都是左右互搏的周伯通。”
说到罗伯特·帕丁森,这位”天选消耗体”确实很适合这个角色。从《暮光之城》里被爱情消耗的吸血鬼,到《信条》里被时间消耗的特工,再到这次被太空站消耗的克隆人,他总能把”被生活榨干”的状态演得入木三分。电影里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当米奇发现自己的克隆体时,第一反应不是恐惧,而是熟练地教对方怎么躲避监控——毕竟在这个体系里,他早就习惯了自己随时可能被替代的命运。
太空站的设计倒是很用心。环形结构的舱体内壁布满管道和显示屏,活像个巨型微波炉,随时准备”加热”(销毁)里面的”食物”(消耗品)。某个场景里,米奇蜷缩在通风管道中,头顶的红色警示灯把他惨白的脸照得像块过期培根。这种视觉呈现确实把”人被异化为零件”的荒诞感拉满了,可惜导演似乎更热衷于让主角们在这种环境下谈恋爱。
没错,这部电影最让人困惑的转折就是:它突然变成爱情片了!当米奇遇见由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科学家伊丽莎白时,影片的画风直接从《2001太空漫游》跳到了《太空恋爱指南》。两人在失重环境下的追逐戏拍得像偶像剧,伊丽莎白甚至说出了”你就是我的命中注定”这种台词——要知道几分钟前她还在冷血地指挥消耗品们送死。这种割裂感让不少观众直呼”看不懂”。
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结局。经过一系列令人费解的操作后,米奇们居然成功反杀了控制太空站的AI系统,所有消耗品都获得了自由。这个强行大团圆的处理让前面的黑暗设定显得像个笑话。有影评人尖锐指出:”这就像在《1984》结尾让老大哥突然宣布其实我们都是好朋友。”导演似乎想用喜剧元素冲淡主题的沉重,结果却让整部电影变成了四不像。
最讽刺的是,电影本身成了它所想批判的体系的缩影。就像消耗品们被随意修改记忆和指令一样,这部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显然也遭到了各种外力的”调试”。某个被删减的片段里,米奇发现墙上写着”第17次剧本修改”,这个细节现在看来自嘲得令人心酸。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被资本和审查反复克隆的”缝合怪”,它既想保持作者性又想讨好市场,结果两头不靠。
散场时听到有观众嘀咕:”所以到底谁是编号17?”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是米奇?是导演?还是被各种预期绑架的这部电影本身?当创作也变成流水线上的消耗品时,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编号17″。只是电影选择用爱情喜剧的糖衣包裹这个事实,不知道算是一种温柔,还是另一种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