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幸福的人》终极海报预告:南吉逆光改写人生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一个普通女人的史诗:《追幸福的人》里那些让人鼻酸的真实瞬间
“妈妈,为什么我们总是这么难?”预告片里这句稚嫩的提问,瞬间戳中了无数观众的心。3月25日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上映的《追幸福的人》,用最朴实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小镇姑娘巧巧(南吉饰)跌跌撞撞却始终向前的半生。
导演祝捷为这部电影”死磕”了八年。这不是凭空编造的故事,而是他从纪录片里挖出来的真实人生。你能在银幕上看到巧巧穿着褪色的工装站在流水线前搓零件的背影,看到她抱着高烧的女儿在凌晨的医院走廊来回踱步的侧影,这些细节都带着生活本身的粗粝感。主演南吉为了贴近角色,硬是把自己折腾得胖了40斤又瘦回去,她说在城中村租住的三个月里,真的跟着原型人物学会了怎么用最便宜的菜做出三顿饭。
电影开场就是一场让人揪心的对话。患罕见病的女儿茯苓(吴玉玲珑饰)做完第八次手术,巧巧决定带孩子回老家休养。镜头扫过她们在北京租住的不到十平米的房间,墙上贴着茯苓画的歪歪扭扭的太阳,床头摆着天冬(梁戟饰)从工地捡回来的塑料花。这个丈夫选择留在北京继续搬砖,镜头跟着他走过尘土飞扬的工地时,你会注意到他安全帽上的裂痕和永远洗不干净的指甲缝。
巧巧的人生被切成三段式。少女时期在南方工厂的画面泛着青白色调,她和其他姑娘挤在铁架床上分享一包辣条;成为北漂母亲后镜头突然变得摇晃不安,有场戏是她抱着吐血的茯苓在雨里拦车,出租车溅起的泥水糊了她满脸;回到老家后的片段却意外地明亮起来,哪怕是在菜市场为了五毛钱和小贩争执,阳光也会突然穿过棚顶的破洞打在她身上。
那张橙红色的海报设计得很妙。乍看是巧巧推着茯苓的轮椅走向朝阳,仔细看会发现轮椅影子其实是株破土而出的幼苗。这种视觉隐喻贯穿全片——当巧巧在老乡鸡店后厨刷盘子时,泡沫折射出的彩虹会落在她起茧的虎口;当她终于盘下小卖部那天,货架上的玻璃瓶会把阳光碎成满墙星星。
最打动人的是那些不说苦的瞬间。天冬从北京寄回来的汇款单永远夹着朵压干的野花,茯苓会把药片数好分成小包藏在巧巧枕头底下,连总来赊账的邻居大爷也会默默帮她们修好漏雨的屋顶。导演祝捷说他在纪录片里发现,真正的苦难从来不会单独降临,它总是和这些细小的温暖结伴而行。
南吉有场戏演得特别真实。当巧巧终于拿到个体户执照时,她先是蹲在工商局门口哭,突然又笑起来,顺手用那张纸给茯苓叠了只小船。这个即兴发挥的镜头被保留下来,因为”幸福本来就是一边流泪一边折纸船的过程”。后来小船漂在老家河里越走越远,镜头拉远才看清河里早就漂着成百上千只同样的纸船——原来每个普通人都这样笨拙地练习着幸福。
影片结尾处,巧巧推着茯苓走过油菜花田时,女儿突然说:”妈妈你看,我们像不像在光里面走路?”这个患有成骨不全症的小姑娘其实看不见东西,但她说能感觉到金色。这时候观众才会明白,为什么海报要把橙色作为核心——那不是朝阳也不是夕阳,就是普通人自己发出的微光。
北京噫吁嘻文化和上海百香果影业这次押对了宝。他们没把这片子包装成苦情戏,而是让它带着南方工厂的机油味、北方出租屋的霉味和老家灶台的烟火气,原原本本端到观众面前。散场时听到后排大叔抽鼻子,他嘟囔着:”这不就是我家那口子的事儿么。”或许好的现实主义作品就该这样,让人在别人的故事里,突然看清了自己生活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