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公主》上映前必看!迪士尼新片媒体口碑揭晓,影评人评价一览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迪士尼这次搞的真人版《白雪公主》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3月21号全球上映,砸了2.69亿美元,结果首周末北美票房预测才4500到5500万,全球勉强摸个1亿。这钱花得值不值?咱们掰开揉碎聊聊。
先说亮点。瑞秋·泽格勒这姑娘确实有两把刷子,《芝加哥论坛报》说”比预期好”不是没道理。她演的白雪公主不像动画里那么傻白甜,THR夸她”给角色注入了生命力”,特别是唱歌那段——《每日电讯报》直接用了”惊艳”这个词。安德鲁·伯纳普演喜剧也出彩,把王子整得跟脱口秀演员似的,影院里确实能听见笑声。
美术组这次下了血本,《旧金山纪事报》专门点名表扬艺术指导凯文·奎恩。森林里那些会发光的蘑菇,城堡里飘的魔法粉尘,确实比1937年动画版精致多了。导演马克·韦布搞过《和莎莫的500天》,这次把白雪公主整得有点”身份认同危机”,BBC说虽然故事线乱得像打翻的毛线团,但这个改编角度还算新鲜。
可毛病也真不少。《卫报》骂得最狠,说这片子”假模假样装进步”。确实,把七个小矮人改成不同族裔算政治正确,但《独立报》吐槽”CGI动物堆得跟动物园似的”,那些会说话的小鹿兔子简直像从《冰雪奇缘》片场借来的。《纽约杂志》更毒舌:”塑料布景配俗气服装,活脱脱迪士尼乐园午间游行”——您猜怎么着?我看片时真想起上海迪士尼那个”金色童话盛典”了。
最要命的是节奏问题。《TheWrap》说”砍掉26分钟会更好”真不是瞎扯。中间白雪公主在森林里迷路那段,我邻座大哥打了三个哈欠。《波士顿环球报》直接开喷”令人昏昏欲睡”,特别是对比原版那个80分钟干净利落的叙事,这新版硬是抻到快两小时,《金融时报》说的”基调保守”算是客气了。
音乐这块争议最大。原版《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被改得亲妈都不认识,新加的歌吧,《综艺》夸”欢快活泼”,但《滚石》吐槽”像AI写的迪士尼主题曲合辑”。我个人觉得泽格勒嗓子是好,但编曲太电音,跟童话氛围打架。
现在烂番茄48%的新鲜度挺说明问题——96个影评人几乎五五开。喜欢的像IndieWire觉得”平衡了创新与传统”,讨厌的如《纽约邮报》直接骂”毫无意义的真人化”。《多伦多星报》那句”2.5亿拍出个零惊喜”最扎心,毕竟钱都花在让苹果发光这种地方了,结果毒苹果特效还没《沉睡魔咒》里安吉丽娜·朱莉的颧骨吸睛。
要说这片子最可惜的,是明明有机会深挖”身份认同”这个点(白雪公主纠结自己到底该当王后还是打工人),结果《每日电讯报》说的”现代意义”就停留在表面。最后大战女巫的场面,《Screen Rant》说”复制粘贴所有迪士尼套路”,连魔法镜子的吐槽都比剧情有创意。
我二刷时注意到个细节:每当要展开人物心理时,镜头就切到小动物卖萌。《纽约日报》预言”原版永流传,新版速朽”可能夸张了,但《The Daily Beast》封它”迪士尼最乏味翻拍”确实没法反驳。散场时听见小姑娘问妈妈:”为什么白雪公主的裙子没有动画里蓝?”你看,连小朋友都发现精髓丢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