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回时》:探索“微短剧叙事”新境界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雁回时》:当古装剧遇上短视频节奏,这碗”快煮”的亲情鸡汤到底香不香?
最近有部叫《雁回时》的古装剧挺火的,朋友圈里总能看到有人讨论。我本来对这种改编自网络小说的剧不太感冒,但架不住同事天天安利,说什么”一集入坑””根本停不下来”,结果周末闲着没事点开第一集,好家伙,片头曲都没放完呢,主角的身世之谜、家族恩怨、复仇计划就跟连珠炮似的全砸脸上了。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节奏,倒是让我这个被注水剧折磨多年的老观众眼前一亮。
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真有点不适应。别的古装剧起码得用两三集慢慢铺陈世界观,《雁回时》倒好,开场十分钟就让女主楚雁回从大家闺秀变成了带着弟弟亡命天涯的逃犯。她爹被诬陷通敌叛国那场戏,镜头切换快得跟抖音短视频似的——前一个画面还是父女在庭院赏月,转眼间就是抄家的官兵破门而入,再下一秒姐弟俩已经在荒郊野岭啃干粮了。这种叙事速度,让我想起以前追更网络小说时那种”唰唰唰”翻页的快感,但放在电视剧里,确实新鲜。
这部剧最让我意外的是,它虽然节奏快得像开了二倍速,但该煽情的地方一点不含糊。楚雁回为了给重病的弟弟求药,在雪地里跪了三天三夜那段,镜头从她冻得发紫的嘴唇慢慢推到睫毛上的冰晶,再拉到远处药铺紧闭的大门,配乐一起,我隔壁追剧的闺蜜直接哭湿了半包纸巾。这种”快节奏叙事+慢镜头抒情”的搭配特别有意思,就像在火锅里涮嫩牛肉——滚烫的汤底唰几下就熟,但蘸料碟里得慢慢裹满香油蒜泥才够味。
说到人物,女主楚雁回的人设确实带感。别的古装女主还在宅斗里玩心计的时候,这位姐姐已经左手提着药箱救弟弟,右手握着账本重整家族产业了。有个细节我印象特别深:她在逃亡路上还不忘教弟弟认药材,把当归、黄芪的功效编成儿歌,既显出了长姐如母的担当,又暗戳戳埋下了日后她靠医术翻盘的伏笔。不过话说回来,配角们就有点惨了,那个总找麻烦的县太爷除了”贪官”俩字写在脸上,基本就是个推动剧情的工具人,连他为什么非要盯着楚家不放都没说明白。
追到十几集的时候,我发现这剧的亲情线处理得挺巧妙。楚雁回和弟弟的日常特别生活化,有场戏是弟弟偷偷把她最爱的簪子当掉换钱买药,结果被发现后,姐姐一边抹眼泪一边用扫帚追着他满院子跑,最后俩人累得坐在台阶上分一个烤红薯。这种又哭又笑的相处模式,比那些动不动就”为了家族荣耀”的苦情戏码真实多了。后来女主遇到隐居的神医老头,俩人从互相猜忌到情同父女的过程也铺垫得很自然,老头教她针灸时总念叨”下针如抚琴,急不得”,这话放在这部剧的叙事节奏里倒成了有趣的对照。
不过快节奏确实是把双刃剑。有次我看到女主还在江南查账呢,镜头一切她突然就出现在塞外战场上了,弹幕里全在问”是不是漏看了一集”。还有那个对女主一见钟情的少庄主,上午刚说完要帮她报仇,下午就莫名其妙黑化了,转折生硬得像是编剧急着下班随便写的。我闺蜜吐槽说:”这剧的人物关系比我家WiFi信号还不稳定,时断时续的。”
现在想想,《雁回时》这种”微短剧式叙事”能火确实有道理。我们这些被短视频养刁胃口的观众,早就不耐烦看主角吃个饭都要演三集的老套路了。但问题在于,原著小说几十万字的内容硬塞进二十多集的剧里,就像把满汉全席装进快餐盒,虽然每道菜都尝了个味儿,但总少了些文火慢炖的醇厚。听说制作方准备拍第二季了,不知道能不能在保持节奏的同时,把人物动机啊、支线剧情啊这些”调料”放得更足些?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这部剧的主题曲简直魔性。我司午休时总能听见有人哼”雁回时,人未归…”,洗脑程度堪比当年的《凉凉》。不过歌词里那句”快马加鞭追不上命运翻云手”,倒像是给这部剧的叙事风格做了个绝妙注脚——故事跑得再快,终究逃不开亲情这个永恒的命题。下次更新日,估计我又要边吐槽”这也太赶了吧”,边诚实地点开下一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