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奖”入围影片:光影校园放映启航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电影走进校园:北影节”天坛奖”入围影片的高校之旅
你知道吗?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有点不一样。第十五届北影节”天坛奖”入围影片不再只是影迷们的专属,它们要走进校园了。想象一下,在课间休息的间隙,或是晚自习结束后的夜晚,你就能在学校里看到那些平时只能在电影节上才能看到的电影。这不是做梦,而是真实发生在四月的事情。
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打头阵,4月18日到19日连续两天放映五部风格迥异的影片。《白天是阿波罗,晚上是雅典娜》这个片名就够吸引人的,它讲述了一个关于身份转换的故事,就像我们每个人在不同场合扮演不同角色一样。《夏日之书》则把镜头对准了青春期的躁动与迷茫,那些说不出口的心事,那些藏在日记本里的秘密,都会在银幕上找到共鸣。《弗里达的审判》可能没那么轻松,它探讨的是艺术与道德之间的灰色地带,看完估计得和室友争论好一阵子。《涡流》和《爱的暂停键》都是关于情感的,只不过一个是激烈的漩涡,一个是克制的停顿。
北京交通大学的同学们运气也不错,19日到20日能看到《纳维》和《音讯》两部片子。《纳维》讲的是一个小人物追逐梦想的故事,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倔强,特别适合给即将毕业的学生打打气。《音讯》则更细腻一些,它关注的是现代人之间的沟通障碍,看完可能会让你想给很久没联系的朋友发条消息。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沙河校区的放映安排有点特别,18日下午只有一部《贝林格:宏图大志》。这部纪录片记录了一个传奇人物如何坚守理想的故事,可能没那么娱乐,但绝对能让你思考——我们这代人还能为理想付出多少?
南方的同学们也不用羡慕,深圳大学19日有《牧羊人》和《从电影起航的BAUS剧场》两部影片。《牧羊人》把镜头对准了草原和牧民,那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城市里几乎绝迹了。《从电影起航的BAUS剧场》则更有意思,它本身就是关于艺术创作的,看艺术如何表现艺术,这种套娃式的体验可不是每天都能遇到的。
阳光学院的放映安排在23日到24日,《最美小镇》和《在我父母家》两部片子都挺接地气的。《最美小镇》关注的是乡村文明的变迁,那些正在消失的传统和记忆。《在我父母家》则直击现代家庭的痛点,代际之间的理解与隔阂,可能看完你会想给爸妈打个电话。
这些电影可不是随便选的。它们要么探讨身份认同,要么关注青春成长,要么反思家庭关系,都是年轻人正在经历或即将面对的问题。看电影不只是消遣,更像是透过别人的故事来审视自己的生活。当银幕上的角色在挣扎、在抉择时,你可能会不自觉地想:如果是我,会怎么做?
更难得的是,这些影片大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带着各自的文化印记。在校园里就能看到世界各地的故事,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相似的喜怒哀乐,这种体验可比刷短视频有意义多了。想象一下,看完《弗里达的审判》后和同学争论艺术自由的边界,或者看完《音讯》后讨论现代科技到底让人更亲近还是更疏远,这样的夜晚是不是比宅在宿舍打游戏有意思?
这次放映活动最聪明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把电影硬塞给学生,而是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喜欢思考的可以看《贝林格:宏图大志》,情感细腻的可以选择《爱的暂停键》,关心社会议题的可以看《最美小镇》。每个人都能找到触动自己的那部电影。
其实电影节的影片走进校园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每次都能带来新的惊喜。记得去年有同学看完某部小众电影后,居然萌生了去那个国家留学的念头。还有人在观影后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了电影社团。谁知道今年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所以,如果你恰好是这几所学校的学生,不妨抽空去看看。说不定某部电影里的一个镜头、一句台词,就会成为你大学生活中最难忘的瞬间。毕竟,青春不只有课本和考试,还应该有银幕上的光影流转,有观影后的思想碰撞,有那些因为一部电影而改变的小小念头。